加入时间:2025-08-26 10:45 访问量:72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在岭南烟雨的氤氲里,均安沙头,这颗“百千万工程”示范明珠、“十村示范”标杆之地,静卧于桑基鱼塘织就的生态锦缎之上。这里,镬耳山墙枕河而眠,流淌着“生态宜居地·粤韵文化乡”的千年风韵。更有一脉独特而坚韧的芬芳,穿越时光尘埃,在此绽放、吐蕊,那便是自梳女文化——一个以银簪明志、以巧手立身的女性生命史诗,一份珍贵的文化符号。
在此历史底蕴滋养下,一场文化盛会即将登场。8月28日至30日(农历七月初六、初七、初八),情聚岭南地·七巧耀星河——2025年佛山市“我们的节日·七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暨第八届均安镇自梳女七夕文化节将在冰玉堂、黄氏大宗祠一带举办。
文脉溯源
●“七夕摆七姐”习俗
“七夕摆七姐”的习俗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流传多年:每逢七夕,庙宇或房屋宽敞的人家会在案台上摆开女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剪纸玲珑剔透,刺绣栩栩如生,面塑惟妙惟肖,供邻里街坊“睇七姐”,一展女子的心灵手巧。善男信女们则会诚心“拜七姐”,祈求爱情美满、身体健康。
●自梳女文化
均安沙头社区自梳女文化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到现在仍留存着鲜活的历史印记。
彼时,珠三角缫丝业兴盛,沙头女性凭借精湛织技获得独立经济能力,部分女性为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追求自主生活,以“自梳”仪式明志——将头发自行梳成发髻,象征终身不嫁,以“自梳女”身份立足社会。她们或聚居劳作,或互助养老,形成独特的女性社群文化,冰玉堂便是其标志性场所,曾为自梳女提供休憩、团聚与安度晚年的空间,见证了一代女性的坚韧与独立。
如今,沙头社区的自梳女文化不仅是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成为展现岭南女性精神的重要符号。通过七夕文化节、冰玉堂陈列展等形式,这份承载着女性觉醒与时代记忆的文化,持续向外界传递着独特的历史价值与人文温度。
●冰玉堂
冰玉堂坐落于沙头社区鹤岭山麓,又称鹤岭静安舍。它是由海外华侨自梳女出资建造的会所式建筑,原为新加坡等地顺德均安华侨姐妹的安老院,20世纪70年代自梳女回乡渐多,最多时有70多人居住。现为自梳女文化展览馆,展出近百年来与自梳女有关的用品、文献、图片等。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入选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黄氏大宗祠
宗祠始建于清代,后经修缮仍保留岭南古建精髓: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头门设石雕门夹,堂内木构精巧,梁架间浮雕、彩画生动再现历史典故与吉祥纹样,尽显匠心。作为沙头社区历史文化地标,它不仅承载着黄氏家族“慎终追远”的祖训家风,更曾是族内议事、教化子弟的场所,见证了社区百年变迁。如今,宗祠常作为文化活动载体,与冰玉堂联动传承本土文脉,成为展示沙头历史底蕴与岭南民俗的重要窗口。
●妈姐菜
均安沙头“妈姐菜”,是与当地自梳女(又称“妈姐”)文化深度绑定的特色饮食流派,承载着一代自梳女的生活智慧与饮食哲学。
多在民国时期,沙头自梳女或留乡劳作,或赴港澳及东南亚当“妈姐”(家政人员),她们结合岭南食材特性与异乡饮食经验,独创出兼具家常味与精细感的菜式。妈姐菜以桑基鱼塘物产为核心,讲究“鲜”“真”二字,如清蒸鲩鱼突出鱼鲜本味,榄角蒸肉饼融合咸香与肉嫩,还有清热解暑的冬瓜薏米煲等,既适配岭南气候,又暗含对健康的考量。
如今,妈姐菜不仅是沙头人的味觉记忆,更成为自梳女文化的鲜活载体,通过节庆宴席、文化体验活动传承,让食客在味蕾间感受一代女性的生活智慧。
活动特色
循着沙头的文化脉络,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习俗、文化与故事仍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今年七夕,沙头社区更以“双核一带”为肌理,将这份历史底蕴融入当下,匠心织就四重诗意空间,邀人共赴一场文化与浪漫的约会。
●第一重诗意:巧艺祈良辰
传统“七夕乞巧手”焕发新颜。大祠堂内传统的乞巧仪式,让祈愿在互动中升腾;鹊桥上观粼粼波光,莲灯载愿,星辉为伴;“巧市”手艺人跃动的指尖与会心的笑靥,在参与中唤醒心灵手巧。
●第二重诗意:尺素寄情愫
冰玉堂是岁月长河交汇的渡口,在这里亲手制作一只竹编小船,在斑斓卡片里写下心语,此刻,扬帆起航。
●第三重诗意:光影溯流年
自梳女口述史纪录片公映。一帧帧光影,是散落星辰的拾遗,是远洋波涛的回响,为永不褪色的南洋记忆,点亮重返故里的心灯。
●第四重诗意:美食溢芬芳
一场与世界美食之都的邂逅,一次与顺德美食的亲密接触,让人间烟火味在沙头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