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顺德:陶艺“出圈”,激活高新文化新引擎
加入时间:2025-08-18 14:36 访问量:43 信息来源: 顺德城市网
在顺德高新区壮阔的版图中,文化是根,产业是叶,人才是脉。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将一方陶土、陶艺课程,从封闭的教室搬进开放的园区公园里,不仅让学生的创意在公园里绽放,更将“非遗文化”技艺转化为园区发展的“活水源泉”。
顺德高新区文明桥园内,由学生捏制,经高温烧制的陶艺作品镶嵌在公园里。从学校课桌跃入文明桥园,正悄然掀起园区公园“美学革命”。这场“课堂接桥园”的创新实践,将成为顺德高新区与西山小学等高新区学校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文化铸魂”的园区发展新路径,激活“高新文化”内涵的新引擎。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
快乐陶艺启迪学生成长智慧
走进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陶艺室的大厅里,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有质朴童趣的“小陶人”,有捏制各式各样的陶艺许愿风铃,有捏制富有想象力的“醒狮”……这些摆放在学校陶艺室的作品,全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用泥土来描绘家乡、园区的历史文化,展现学生们的灵动天性。
学生们质朴又大气的陶艺作品里,“藏”着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5年来的特色陶艺课程的“进阶”之路,也积淀着学校办学7年来“过自主灵动的教育生活”的育人目标。
2020年,学校便开启了陶艺教学实践的探索之路。“我们刚开始创办陶艺社团时,只有20多个学生来参加,但学生玩陶、学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每次课余时间或放学时便来到陶艺室进行陶艺创作。”作为学校陶艺课程指导老师,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美术老师王茜介绍,如今,经过五年的沉淀,特色陶艺课程不仅成为校园文化名片,更点燃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学校创建陶艺特色课程的背后,有一套成熟的体系。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施指南》为指导,创新打造“三维非遗·五育闭环·数字双轨”模式。学校立足佛山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度融合本土非遗资源,通过“活态传承”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创新融合。该体系以陶艺创作为载体,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以科创赋能构建数字化传承新路径;以校社联动打造沉浸式非遗课堂,形成了“文化传承-五育融合-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
学校陶艺社团的建立,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陶艺这一“火与土”的艺术熏陶,在普及性课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感受陶泥带来的魅力与快乐。学校践行“以陶育美、以美育心”的育人宗旨,围绕“文化传承、五育贯通、科创赋能、社区共生”的教育实践路径,努力培养学校孩子的审美、艺术、创意以及艺术素养。陶艺也成了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最棒载体”。
陶艺课程走出校门,镶嵌园区
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有机融合
当学生的陶艺作品进入公众视野,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的陶艺课程体系及实践也受到了园区乃至社会的关注。在一次专题调研中,园区领导来学校陶艺室参观。面对学生们创作的陶艺作品,领导们驻足良久,对学生作品展现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思维表示高度赞赏。事后,园区领导向学校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学校能深度挖掘“文明桥园”区域文化特色,组织学生们创作一批兼具艺术价值和文化标识度的主题陶艺作品。
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所在的区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顺德高新区,衔接着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而园区的“文明桥园”有着600多年的文化历史,是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千年水乡的状元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与“文明桥园”一脉相承。文明桥园距学校仅不到2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缘基础和文化优势,为学校陶艺校本课程开发与园区文化创新提供了实践场域,有效激活校地协同发展。
因此,在顺德高新区管委会指导下,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提出并实施“文明桥园 水乡陶韵”项目式学习探索。项目以文明桥园为实践基地,通过陶艺创作活化水乡文化基因,创新打造“政-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同时,项目深度融合顺德高新区文化创新需求,联动学校美育与村居建设,形成可复制的文化振兴实践方案,助力区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文明桥园 水乡陶韵”项目式学习由学校校长扶茂华牵头、美术教师王茜主导,联动学生、家长及家委会成员,共同开展沉浸式水乡陶艺创作。项目以文明桥园的历史文化为脉络,王茜老师系统设计了“陶艺教学—创意塑形—精细雕刻—釉彩上色—高温烧制”的完整课程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生动诠释水乡文化底蕴及桥园建筑特色,使参与者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
在实践环节,王茜老师亲自示范古桥陶艺制作技法,从造型塑造到纹饰雕刻,从釉彩搭配到细节装饰,全程精细化指导。同时,她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融入“非遗”元素,鼓励创新思维,在传统工艺中注入现代审美,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有机融合。
8月16日,“水乡记忆 陶韵留痕”作品落地仪式在文明桥园举行。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创作,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的陶艺作品最终以拼接艺术的形式惊艳亮相,一块块陶艺作品镌刻着水乡记忆。
在现场,城网君注意到,该作品由306块陶板作品组成,这些承载着水乡文化印记的陶板,经过塑形、上釉与高温淬炼,从质朴的素坯蜕变为流光溢彩的立体画卷——每一块陶土,都揉进了文明桥园的百年智慧;每一笔刻画,都勾勒出岭南水乡的往事;每一片青釉,都沉淀着文明桥园的时光印记;每一处拼接,都传承着龙舟竞渡的团结精神……当最后一块陶艺作品严丝合缝地拼接完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桥园”在阳光下徐徐展开,每一寸肌理都在诉说,将306个栩栩如生的片段,熔铸成一部立体的、生动的水乡画卷。
当看到陶艺作品粘贴在墙面时,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学生黄子仁非常开心。他说,这是他跟同学一起把脑海中的水乡古桥变成现实的实景图。弯弓的古桥、水乡的风貌,还有老师讲的非遗故事,全部通过陶土“活了”过来。另一个学生郭依依则说,陶艺让自己发现,文化不仅存在于书本里,更可以透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越来越喜欢这种用陶土讲故事的感觉,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做更多的作品,把顺德古桥、非遗、美景都“捏”进去。
在学生家长吴雅珉看来,陶艺创作不仅是艺术实践,更是文化传承。孩子们在揉捏陶土的过程中,触摸到了顺德水乡文化根脉,这些篆刻在墙上的古桥、古景及其他元素,是祖辈留下的智慧结晶。看到孩子们专注地描绘着文明桥园的纹样,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觉醒。
吴雅珉表示,孩子们创作的陶艺作品很动人,它承载着大家对这片热土的集体记忆。当孩子们的作品最终拼接成文明桥园的文化长卷时,看到年轻一代正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历史对话,为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这种“以手传心”的文化教育,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更有力量。
三维文化共生体系
探索人文经济发展新路径
当陶艺作品屹立在文明桥园时,这一创新实践,远不止于美化环境。
顺德高新区文明桥园从开放至今,已成为融合生态休闲、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的园区新地标,这一项目的落成,不仅为园区职工、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更标志着顺德高新区在探索“人文经济”发展新路径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文化动能。
文明桥园巧妙利用原有水道及桥体空间,精心构建了一座以“桥”为意象、以“文”为灵魂的现代城市公园:园内绿意盎然,亲水步道蜿蜒,休憩设施完善,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城市客厅”。随着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陶艺文化的深度嵌入,文明桥园已构建起 “状元精神为魂、书香雅韵为脉、陶艺美学为形”的三维文化共生体系。让特色文化、艺术雕塑点缀其间,让市民在游憩中沉浸式感受园区深厚底蕴。
正如家长朱成燕所言,顺德高新区文明桥园巧妙融入陶艺文化元素,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堂。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直观了解园区发展,能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也将潜移默化地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培养他们专注、坚韧和追求卓越的宝贵品质。同时,当陶艺文化镶嵌在文明桥园,也将转化成“文化活水”。
文明桥园的修复,是顺德高新区“人文经济学”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文化软实力撬动园区经济发展。一方面,文明桥园毗邻创新研发与高端制造核心区,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优美环境,显著提升区域吸引力,为引进高附加值、重人文环境的创新型企业及人才提供“磁力场”;另一方面,依托文明桥园,辐射带动园区规划特色文创市集、文化主题活动、精品文化展览等,有效聚集人气,带动园区文旅消费,形成“文化引流-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文明桥园作为顺德高新区的“文化会客厅”,将成为展示园区“人城产文”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和美誉度。
“当教育扎根乡土,文化传承便有了最青春的载体。”顺德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园区将持续深化文明桥园内容,举办更多高品质文化活动,以此为基点,辐射带动整个园区的人文氛围营造和产业生态优化。园区将坚定不移地走人文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文化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让城市更有温度,发展更具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