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蚊子背后的大治理
加入时间:2025-08-15 09:49 访问量:12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8月9日,佛山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消息:全市疫情快速上涨势头已在7月底得到初步遏制,作为核心区域的顺德区新增确诊病例数已实现连续数日下降。
好消息传来的这天,陈村镇庄头村“两委”班子依旧没有松懈。9时30分的复盘会议准时开始。会议的重点,一个是网格要重新划分,一个是环境整治要回头看,两者均指向“精细化”三个字。
截至目前,庄头村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6例,属于低风险区域,没有连续报告病例,报告时间间隔最长有15天。这背后,依然离不开“精细化”管理。
当人民在为这场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的战役迎来曙光而欢呼时,少有人知道,在庄头村,这场“灭蚊战”开始得更早。
突如其来的病例
告别连日的阴雨,热烈的阳光笼罩地面,熟悉的高温再度回归。
会议结束后,庄头村党委副书记黄焯辉立马骑上“小电驴”,往街巷开去。
“这条冷巷原本堆放了不少杂物的”“就是这块地,堆积过十几年的红砖”……顺着黄焯辉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太阳底下,只见干净的冷巷、整洁的空地,哪有半分杂乱的踪影。
7月以来,这样的变化在顺德各个村居频繁上演。但在庄头村,一切都要从6月说起。
6月26日,陈村镇首例登革热病例在庄头村报告,收到消息后,村“两委”班子瞬间坐不住了。去年登革热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他们深知,要快速切断蚊媒传播链,就要与蚊子抢时间。
“灭蚊战”就是从这天开始打响的。
庄头村位于陈村镇西北部,面积约3.1平方公里,设有西岳、西淋、成泰、平安4个村民小组。这里没有小区,但有超过1500间自建房,约180间闲置屋,还有连片的农田、蜿蜒流过的河涌。
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岭南水乡,要打好蚊子“围剿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做?“我们要打快、打细!”庄头村党委书记梁健永迅速敲定战略。
只用一场会议,庄头村“两委”班子就定好分工,每一个成员负责带领一个工作小组,例如黄焯辉负责统筹消杀工作,村党委委员黄少霞负责带队入户,村党委委员霍宇良则负责闲置地整治。通过明确的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和每个环节。
延续以往的工作经验,他们将庄头村划分成75个网格,再把工作人员下沉到网格里,一户户上门开展防疫宣传、清理积水等工作。
“1个网格少说有十八九间自建房,多则有23间,我们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同一户每两天就要上门一次。”在入户过程中,黄少霞发现,一次上门是不能发现居民家中所有的积水情况,藏在柜门背后的水桶、一个久未处理的小酒杯,都可以是积水藏匿的地方。
他们能做的,唯有一次又一次细致地检查以及反复地提醒。
7月11日,庄头村的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确诊了。
“上紧发条”的45天
黄焯辉带领的消杀队伍,真正忙起来了。
往年每到4月,当天气开始回暖,庄头村村民黄浩华就知道,要准备上岗了。“一旦蚊子开始多起来,我们就会请他帮忙消杀,把村里的上上下下都消杀一遍。”黄焯辉说。
去年登革热多发时期,由黄浩华负责,庄头村组建起了一支9人消杀队伍,其中大多队员是本村人。今年四五月,他们已经走遍整个村子。
截至8月9日,庄头村内共报告了1例登革热病例、6例基孔肯雅热病例。从7月11日的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出现,到7月27日确诊3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时间间隔了15日。而且经过分析研判,27日确诊的病例为输入性病例。
也就是说,从出现病例以来,整整45天的时间里,庄头村确实精准有效地斩断过蚊虫“生存链”和“叮咬链”。
在黄焯辉看来,这离不开这支责任心强、实力过硬的消杀队伍,也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消杀路径。
“每当有片区发生案例,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召集成员,连续三天进行围合消杀。”黄焯辉说。
除了攻坚重点区域,每天7时和16时,这班消杀成员就会出动,背着沉甸甸的喷雾器,穿街过巷喷洒灭蚊水。针对下水道、雨水井、冷巷等积水藏匿的重点场所,消杀队伍保证至少两天清理一次。
那些冷巷僻角,不仅留下了消杀人员的身影,还有网格员的足迹。“每次入户,我们的网格员都会顺便把冷巷等地方走一遍,看看有没有积水的地方、有没有垃圾在地面。”顺便检查、顺手整理,已经成为黄少霞和网格员们的工作日常。
黄少霞说,蚊子很可恶,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什么办不成的事。
“我要整治”的决心
不过,倘若回到45天前,黄少霞不会想到,这只可恶的蚊子竟然促成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用她的话来说,从前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时办不到的事,如今都办到了。
庄头村西淋片区,一片荒废几十年、长期存在“脏乱差”问题的28亩“野猪林”,曾经困扰了庄头村党委很久。“这里曾经是村民的聚居地,后来村民搬迁后就荒废了,长出了很多杂草,还有村民霸耕的情况。”黄少霞说,从前想整治,但村民不同意,无奈之下只能作罢。
没想到转机是一只蚊子的出现。要知道,除了常见的积水处、潮湿环境以及适合其产卵繁殖的土壤外,缺乏管理的闲置地块也是蚊媒传染的重要场所。
7月27日,庄头村全票通过“野猪林”的整治方案,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工作,“野猪林”由此踏上由蚊虫孳生地、卫生黑点到“生态客厅”的重生之路。
把“灭蚊战”打成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了:看见村里公共区域防蚊灭蚊及环境卫生工作人手不足,不少村民主动站出来支持;有的村民主动打开家门,让消杀人员帮忙喷洒灭蚊水;一早一晚,村民们自觉点好蚊香,家里不够的还会主动向入户人员要蚊香。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登革热多发时期,庄头村摸索出的季度卫生打分制仍在有效运转,房前屋后的杂物是否清理干净、积水有没有及时倾倒都被纳入评分项,居民拿到满分就能领取一定的奖励。
在这场灭蚊行动中,庄头村用有温度、有力度、有精度的管理方式,凝聚起全村上下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的共识,把防疫攻坚成果变成了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为的是群众,受益的也是群众。
有时夜晚出门,碰见饭后散步的村民,黄少霞习惯地提醒大家要记得喷好驱蚊液。“现在整理得这么干净,都没有蚊子了。”村民们已经开始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停车场、小公园冒出来,“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