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8-15 09:14 访问量:13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85年前,顺德西海乡,一个17岁的女孩划着木桨,在许多个深夜,用小艇将战士们送往前线。河面上,青纱帐下,危机四伏。没有人知道,那些生死攸关的时刻,她是怎么挺过来的。
85年后,郭珍女再次提起母亲周带银时,脸上难掩沉痛。往日母亲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战乱时失去的孩子、家中尚存的一双木桨、女儿从小就会的《国际歌》,说完,郭珍女开始沉默,再难说下去了。
抗日战争时期,顺德西海抗日根据地以青年妇女积极分子为核心,组建了一个抗日妇女团体——西海姐妹会,周带银是其中的一员。抗日战场上,不仅有以男性为主力的抗战叙事,更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巾帼豪情,她们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同样值得铭记。
战火里的17岁
“我妈在世时就常跟我说,她17岁就入党了,但当时的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郭珍女今年60多岁了,以往母亲周带银的话语,这几年常常响在耳边。如果不是翻开了顺德档案馆保留的资料,她还不知道母亲有过这样一段往事。
1940年11月起,广游二支队进驻西海,逐步建立起以西海为中心的抗日基地。在此过程中,部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将一批思想进步、抗日坚决的贫雇农积极分子和知识分子吸收入党,扩大党的队伍。同时,他们派出宣传小组,通过办夜校教群众识字、教唱抗日歌曲、讲故事等形式,对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在保家卫国思潮的影响下,周带银及其丈夫郭坤桃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日队伍当中。郭坤桃在广游二支队任手枪队队员,周带银则加入西海姐妹会,负责筹集粮食、运送给养、救护伤员等工作,配合部队作战。
据郭珍女所说,当时其父母加入抗日队伍的举动,还受到了地方势力的阻挠,“他们为了阻止我父母加入队伍,拆了我们三间房屋,但都没有动摇父母抗日的决心。”
为了支持部队,周带银常常拿出家里的食物,有两个番薯就拿一个,有两斤米就拿一斤,作部队给养。郭珍女家中尚存的一双木桨,正是周带银曾经用来划艇运输战士去乌洲等地方参加战斗的工具。
当时的西海,鱼塘相连成片,河涌水渠纵横交错,水路交通便利,得益于密布的桑林、蔗林和蕉林,到处都是天然的青纱帐。周带银就是在青纱帐的掩护下,躲过敌人耳目,一次次把战士们安全送达目的地。
当时的情景有多危险,只有周带银和并肩作战的队友才知道。“我妈妈说,她当时还不知道‘死’字,为了保护家国,她不怕死。”郭珍女回忆道。
虽然周带银“不怕死”,但战乱还是让她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她的三个孩子没能存活下来。直到局势稳定后,她和丈夫抱养了一个孩子,就是郭珍女。
郭珍女成家后也有了自己的女儿。“我女儿两三岁的时候就会唱《国际歌》,是我母亲教的,她不认识字但会唱这首歌。”
《国际歌》有一句歌词反复唱道: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战场上的无数个“她”
炮火纷飞中,生命如风中烛,随时可能熄灭。
用郭珍女的话来说,能从战争中活下来,“大难不死”,实在是一种运气。
从1939年到1945年日寇投降,西海妇女以姐妹会为核心,一直支持着当地抗日游击战争。姐妹会的中坚力量,始终和部队一起战斗,成为抗日后勤工作主力。
“当时参与抗日战争的西海妇女达到了100多人,她们不仅是后勤主力,还负责传递情报,运送战士到鸡洲、沙湾、市桥、林头等地作战。”顺德区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馆长梁卓华表示,抗日期间,西海涌现了周带银、冯二女等英勇无畏的女性身影,她们为保卫西海抗日基地、发展珠江敌后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西海姐妹会,在战争的各个角落,女性也不曾缺席。
翻开《中国共产党顺德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珠江纵队史》,罗守真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她是大良一名执业女医师,不会拿枪,却是个百分百的战士。
罗守真1931年毕业于广东光华医科独立学院,先后在广州博爱医院、市立医院、市立精神病疗养院、贫民医院当医生。1938年广州疏散人口,便回到家乡顺德大良文秀路开医务所行医,大良沦陷后迁到北乡柏树巷祖居附近。
在党的领导下,伤员运送、救治、隐蔽形成严密的链条,罗守真独立承担治疗工作。她常以出诊的名义,巡回分散安置在堡垒户的伤病战士,甚至把伤员安置在自己的家中精心照料。因为医术精湛,伪政府的医院曾邀请她出任院长,并许以高额薪酬,罗守真断然拒绝。
当年,经由她医治的伤病员人数实在太多,战士们戏称这里是“中共南顺区委特设的地下医疗站”。
妇女能顶半边天,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她们或是支援前方的西海妇女,或是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她们竭尽所能,保家卫国。
在抗日战场上,女性并非站在男性身后,他们是并肩作战的队友,共同守护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