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连降”背后的顺德硬核战“蚊”法
加入时间:2025-08-12 09:59 访问量:36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8月6日下午,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显示,7月29日至8月5日,全区日新增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数连续8天下降。
与此同时,国家疾控局赴佛山工作组专家、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介绍,通过强化蚊媒监测与控制,当前顺德相关重点村居的成蚊指数、布雷图指数(BI值,为评价伊蚊密度关键指标)平均值分别达到1.1和1.8,已普遍降至安全水平(分别为2和5)以下,快速阻断了疫情传播链。
一组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却凝聚着全区从上至下的不懈努力与科学防控的智慧。从首例确诊患者到报告病例数激增,从加强蚊媒监测,到大规模开展灭蚊行动,再到“七天七招工作法”人人参与防蚊灭蚊,顺德用科学防控体系与全民动员机制,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歼灭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快攻
精准划分“战区”
党员干部直插一线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病毒在伊蚊体内的复制效率高出23倍,从叮咬感染者到具备传播给健康人的能力,仅需短短的2至10天。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远超想象。
面对突发疫情,顺德区迅速构建起一张精密高效的立体防控网络,依托全区无人机指挥调度中心与高精度影像采集系统,构建“空地一体”智能监测网,实时绘制疫情风险动态热力图;同时,创新性地根据布雷图指数(BI)对全区所有村居实施“红、橙、黄、绿、蓝”五色分级预警,实现疫情风险分级可视化,精准锁定重点防控区域。
手握科技利器,全区锚定防控目标,集中优势兵力攻坚乐从、北滘、陈村等重点“山头”。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其中区级机关的4000多名党员干部全部下沉至防疫最前沿。
在疫情重点区域的乐从镇,防控网格被精细划分至1873个责任单元。由下沉党员干部、熟悉村情的网格员和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三人小组”成为核心力量。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地情熟悉和专业医护的优势,依据传染病防治态势,科学分层划设核心圈、警戒圈、外围圈,逐户开展地毯式登记排查、科普宣传和防蚊灭蚊工作,确保防控无死角、全覆盖。
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刻,顺德区还快速集结了一支以年轻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千人区级专业消杀队。这支队伍从组建到投入实战仅用了不到72小时,利用周末高强度完成涵盖药物科学配比、设备规范操作及消杀路线优化等内容的“理论+实操”培训,确保人人过关,来之能战。
“清晨7时到9时、傍晚5时到7时,是伊蚊活动最猖獗的高峰期,也正是我们的主战场。”顺德区消杀突击队负责人说,他们严格遵循蚊虫活动规律,清晨6时披着晨露出发,下午4时顶着高温再度集结,确保每一次喷杀都精准“打在七寸上”。
党员干部向“疫”而行的同时,卫健系统也高效运转。第一时间制定详尽的救治应急预案,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从病例快速收治到流调溯源入户,全链条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保障了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在区内各医院,纷纷抽调医务人员星夜驰援重点镇街。他们将宝贵的专业力量重点投放到监测任务繁重、历史病例较多、环境尤为复杂的区域,与时间赛跑,全力展开精准救治和专业防护,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和责任担当。
强防
“七天七招工作法”带动全民参与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如若党员干部的雷霆出击是斩断疫情快速传播链的“闪电战”,那么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控便是筑牢防线的“持久战”。
自7月31日起,全市启动为期一周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采取“七天七招工作法”,即家家户户点蚊香,家家户户挂蚊帐,家家户户装纱窗,家家户户清积水,家家户户清垃圾,人人出门涂驱蚊液,立体式全方位杀灭蚊虫。同时在早上7~10时和下午4~7时,实行一早一晚灭成蚊工作,达到内外同杀、灭防结合的防控效果。
北滘社区是顺德区北滘镇下辖社区,位于镇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5000人,流动人口就高达17000人,人员结构复杂,是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较多的社区。
“为了让简单易懂的防蚊七招深入民心,社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方式,很受街坊们的认可。”北滘社区网格小组组长陈桂珍介绍,线上每天转发社区的微信公众号推文、防蚊提醒,到小组居民的各个微信群上,科普防蚊知识;线下则召开出租屋主宣讲会议、物业小区防疫会议等,工作人员分工张贴横幅海报,派发宣传页,并用大喇叭提醒市民防蚊,在人员较多的场所摆放驱蚊水,供居民出入时使用。
经过“地毯式”的宣传攻势,社区老街坊梁姨已养成了清晨清理花盆底托的积水、午后检查天台排水孔是否堵塞、傍晚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下对储物棚的废弃轮胎喷洒灭蚊剂的生活习惯——这些看似琐碎的行动,恰是阻断病毒传播链条的关键环节。
不单宣传,顺德不少村居还创新推出积分换礼、以物换物、纱窗奖励等妙招,让防蚊工作变得既有趣又有效。陈村镇大都村在全镇首创积分制,对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积水杂物、主动加装户外防蚊设施并长期维护、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主动清理蚊媒孳生地、主动参与潜在病例筛查等正能量行为累计积分,按照“1分=2.5元”的等价体系,积分不仅能兑换物资,还能存入“时间银行”换取上门康复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年龄层需求。
容桂街道龙涌口村专门准备紫苏、清香木、薄荷、驱蚊液、洗洁精,与村民交换富贵竹、水培绿萝等水生植物。乐从镇大墩村推出安装纱窗奖励政策,对安装一、二层门窗纱网的房屋,每窗奖励50元,并每户赠送内含抽纸、蚊香、驱蚊水的防蚊礼包,以小纱窗筑起健康大防线。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在更多的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共享驱蚊水、增设捕蚊灯等便民服务蔚然成风,居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主动参与到防蚊灭蚊的行动中来,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群防群控氛围,配合成蚊活动双高峰时段的消杀,形成了24小时防控闭环。数据显示,实施“七天七招工作法”后,全区重点区域成蚊密度下降近九成,报告确诊病例数连续8天下降。
善治
探索人居环境长治久安
“经过大家一起防蚊灭蚊,现在村子里不仅蚊子少了很多,天台和背街小巷的垃圾也清理干净了,整个环境变好了。”陈村镇庄头村何伯指着村子里整洁的西淋长塘笑着说。
何伯所说的正是庄头村荒废几十年、长期脏乱差的28亩“野猪林”,昔日蚊蝇肆虐,借助此次疫情防控契机,清理掉杂物、杂草和垃圾,实施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未来还将开发为山涧文旅营地,实现华丽蜕变。
这般蜕变并非孤例。北滘广教社区广夏花园门前,一片3000平方米的违规搭建与圈占地,曾是盘踞十年的“城市伤疤”。社区负责人回忆,2014年广夏花园落成时,这片被居民圈占种菜的地块就已成“路中梗阻”,2016年、2017年两次道路升级工程均因居民激烈反对搁浅。
转机,源于一场“健康保卫战”。在此次蚊媒防控专项行动中,这片脏乱差的闲置地被精准识别为蚊虫孳生的“重灾区”。社区果断联合区、镇力量,吹响了全面清理的集结号。
工作人员以绣花功夫逐户沟通,将蚊媒危害与环境整治的紧迫性讲深讲透。最终,理解取代了抵触,相关居民不仅主动清理了个人物品,更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护菜园”到“护健康”的转变。
当铲车轰鸣着推倒围挡,倒下的不仅是杂乱的菜畦,更是横亘在居民与社区管理之间多年的“心墙”。那块曾被餐厨垃圾浸染、污水浸泡的“伤痕”之地,如今正抖落尘埃,静候蜕变为惠及邻里的社区公园,孕育盎然绿意。
这不仅是环境的净化,更是以蚊媒防控为契机,撬动人居环境长效治理的生动实践。清除孳生地只是起点,后续的公园建设与维护,将把“一时净”固化为“长久美”。
防蚊灭蚊既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全民行动,更是提升城乡人居品质的常态化工程。在庄头村和广教社区,防蚊媒传染病的要求已被纳入村规民约,并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当防蚊灭蚊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那些曾被蚊虫占据的角落,终将蜕变为绿意盎然的休闲空间,成为居民共享的“健康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