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信息> 科教医疗 >从卧床不起到行走自如

从卧床不起到行走自如

加入时间:2025-08-06 16:13    访问量:104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在疾病面前,看似普通的腹痛,也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50岁的陈先生,就从一次寻常的腹胀腹痛开始,踏入了与恶性淋巴瘤搏斗的漩涡中。
  在患者与家属都几近崩溃之时,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杨辉带领的淋巴瘤亚组团队,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优化治疗方案,帮助陈先生走出“至暗时刻”,从卧床不起到行走自如,让飘摇的“生命之火”重现炽热之光。
  艰难求医:多线治疗不如意,屡次复发人崩溃
  2020年2月,陈先生开始出现腹胀,到医院进行CT检查,提示其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处位于腹腔,直径达12cm。陈先生随后进行了腹腔淋巴结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PET/CT结果,最终确诊为滤泡性淋巴瘤(Ⅳ期)。
  确诊淋巴瘤后,陈先生前往广州求诊。医生介绍,滤泡性淋巴瘤作为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具有进展缓慢、治疗反应良好等特点,然而现实治疗成效却不如预期。在外求医的4年,陈先生经历了包含化疗、免疫、靶向等5种不同组合的治疗方案,肿瘤均未得到有效地控制。
  每一次复发,都像是一记重锤,摧毁着陈先生的信心及求生的欲望。面对如此难治耐药的淋巴瘤,陈先生的主管医生也表示束手无策。
  2024年12月下旬,陈先生出现全身乏力,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由急诊120送至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当时陈先生已处于肿瘤晚期阶段,身体消瘦、极为虚弱,且卧床不起,合并大量胸腹水、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考虑滤泡性淋巴瘤全身多处广泛浸润。
  患者本人及家属因多次受挫,已丧失了疾病治疗的信心,仅要求临终前减轻痛苦。住院期间给予营养支持及输注血制品等治疗,患者身体状态每况愈下,盗汗、乏力、胸闷等症状加重。
  柳暗花明:优化药物再组合,挽救方案显生机
  今年1月初,由杨辉带领的淋巴瘤亚组团队对陈先生的病情进行了会诊。经过全面、详细的专科评估,考虑患者身体状态虚弱,既往虽然对多种药物反应不佳,但目前暂无侵袭性淋巴瘤转化表现,不适宜高强度化疗,或可尝试不同机制的靶向药物组合方案,仍有控制肿瘤的一线生机。
  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家属表达了信任并同意尝试最后一次挽救性治疗。陈先生转至血液内科,通过该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生命的“奇迹”出现了——短短10余天,患者胸闷、气促、腹胀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两个疗程结束,陈先生身体机能恢复良好,从卧床不起到行走自如,其原胸腹腔的大量积液也被完全吸收,三系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医患的共同努力,让大家看见了战胜病魔的新希望。
  病情好转后,陈先生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并已顺利回归工作岗位,目前只需定期返院复查及接受规律治疗。陈先生及家属多次对医院淋巴瘤亚组医护团队表达了感激与赞扬,多次和朋友吐露心声,“很感谢顺德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科普时间:
  新的治疗策略带来新的希望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临床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进展缓慢、复发倾向,有组织学转化风险。通过规范的诊疗及随访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很好的疾病缓解,甚至实现肿瘤临床治愈,但复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滤泡性淋巴瘤复发患者的治疗目标。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近年来,淋巴瘤治疗领域快速发展,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及新治疗策略的应用,包括多种不同机制的靶向药物、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疗法等,使得复发难治FL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加个体化、合理化,有助于提升疗效的同时,可减少治疗相关毒性、延长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组建淋巴瘤/骨髓瘤亚专业组,在杨辉主任医师的带领下,紧跟世界前沿的淋巴瘤专科研究进展,致力开展淋巴瘤全程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精准诊疗技术,救治了多名疑难危重的淋巴瘤患者。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有望为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上一条:勒流众涌村举办“趣享缤纷,众乐童行”夏令营成果展

下一条:顺德新容奇医院推出专属服务致敬“最可爱的人”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