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生活资讯 >孩子“啃老”是世界性难题

孩子“啃老”是世界性难题

加入时间:2025-07-25 14:33    访问量:38    信息来源: 妇女生活 2025年5期

  何谓“成年”?社会学的标准包括离开父母、离开学校、全职工作、经济独立以及结婚生育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拒绝成年”的姿态。

  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研究发现,“拒绝成年”的人中男性居多,年龄大多为1830岁。他们抗拒社交活动,需要接受父母的经济资助,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很差。

  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称呼,在日本被称作“蛰居族”或“御宅族”,在欧美被称作“彼得·潘一代”,在中国则被称为“啃老族”。

  据日本著名临床精神科专家斋藤环描述,日本的蛰居族在家里往往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蜷缩在自己的窄小空间里,看书、打游戏或睡觉,和家人保持着最低限度的沟通,缺乏自信,对社会消极逃避……这样的人在日本有近百万。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称,美国1834岁的人群中,有1/3的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今日美国》2023年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65%的父母表示,他们平均每月给孩子(2240岁)718美元(约5000元人民币)以支付孩子的生活开支。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该国约有170万年轻人啃老,几乎占1529岁人群的1/5,他们不学习、不工作,也不参加培训课程。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称,2020年,超过1/6的欧盟年轻人依赖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年轻人都属于社会化成熟度较低的人。延时成年的他们,心理状态停滞在婴童时期,因此在我国他们也常被称作“巨婴一代”。他们的问题,本质上是人格不独立,特点是依赖、自私、自恋、抗挫力极低、独立性差等。他们心理上不够成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缺乏情绪控制力,思想极端且幼稚;在生活上(包括经济上),过度依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无法独立;在社会关系上,他们自私、任性、不懂得承担责任,因此缺乏长期稳定的情感关系。

  美国米德兰大学前校长本·萨斯在其著作《拒绝成年:美国年轻一代的自立危机》中写道,以往成年的路径很清晰,从出生到6岁为婴幼儿期、713岁为童年期、1420岁为青年期,孩子经过这样的顺序长大成人。在青年期,年轻人会不断尝试,逐渐确立自己的身份,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就会出现“暂停的成人期”。

  研究认为,有5个重要原因,让年轻人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晚,让“青年期”延长。

  1.社会发展的结果

  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越高,对人才的要求越高,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如今,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年龄22岁,硕士毕业生平均年龄25岁,医学生读到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差不多30岁。漫长的求学经历、简单的校园环境、较少接触社会等,削弱了年轻人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使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期延长。

  2.父母溺爱

  在少子化趋势下,父母往往会花费更多精力和财力养育孩子,即使孩子在生理上已成年,父母的关爱仍旧无微不至,包办子女的工作、婚嫁以及孙辈培养事务,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子女发展独立人格的机会。

  3.个人主义盛行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舒适安逸的生活。他们自己就能过得很好,不必和别人打交道,因而社会化程度变低。

  4.沉迷网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年轻人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世界,习惯用文字、表情符号来传达情感,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退化,面对面交流时变得不自在或缺乏自信,“社恐”程度增加,于是喜欢窝在家里。

  5.经济压力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下,很多年轻人面临着生存难题。数据显示,啃老现象发生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通常年轻人就业率较低,比如在意大利和希腊,1529岁年轻人就业率不到30%,许多人需要依赖父母到30岁。

  有专家认为,年轻人稍晚独立并不完全是坏事,比如有更长时间进行自我探索和反思,以便建立充分的自我认同和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对年轻人来说利大于弊。然而,很多年轻人的延迟成年,呈现出一系列让人担忧的特征,他们缺乏方向感、消极避世、脱离社会,不仅错失了事业发展的机会,也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的甚至沾染不良习惯,还可能由此导致自我怀疑和偏执。年轻人延迟成年不仅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会对传统家庭的结构和秩序造成冲击。

  要想改变这一困境,社会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父母也要学会放手。

  想真正长大成人,年轻人就要奋发图强,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改变。

  1.完成自我觉醒,认识到长期依赖父母不仅影响个人成长,还会带来个人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种种负面影响,能够自食其力才是起码的成功。

  2.寻找人生目标,依据自身的能力、资源和特长,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逐步提高自主性和独立性。

  3.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增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4.尝试线下社交,通过社区、公益活动等与外部保持联系,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完成社会化进程。

  5.找一份工作。长期不工作会与社会脱节,久而久之会变得脆弱、退缩。不妨从容易的短期工作或兼职做起,再过渡到相对稳定、长久的工作,逐渐实现经济和人格独立。

上一条:103个统筹地区已开展医保即时结算

下一条:“忘”与“记”的自筛逻辑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