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7-24 09:48 访问量:47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珠江三角洲的晨雾中,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榕树的气根,顺德伦教的河涌边,赭红色的薯莨汁在丝绸上流淌,黝黑的顺德河泥在布匹上沉淀,工人们正用古老的技艺编织着“软黄金”的传奇。
择一事,爱一生,寥寥几字,承载着老党员黄田胜数十年如一日守护香云纱染整技艺的赤子之心。1986年开始从事香云纱染整技艺相关工作,2025年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田胜的人生故事,恰如香云纱独特的纹理,记录着顺德传统工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诠释着非遗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赤诚与热爱。
守住“魂”跟上“潮”
匠心守业数十年
香云纱的诞生,是一场植物与矿物的奇妙对话。香云纱染整技艺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需要经浸莨水、晾晒、洒莨水、封茛水等近30道完整制作工序。它的珍贵,不仅在于古老工序里,更藏在每一匹都凝聚了阳光、薯莨、河泥与匠心的百年交响。
“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容不得半点马虎。”守业数十年,黄田胜对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以前,我们凌晨3时30分,天还没亮就得起床,4时开始过泥,见日即晒、见阴就收,一直忙到晚上8时30分。工人们都要掐着时间吃饭,收工后累得倒头就睡。”字里行间,道尽传统工艺的艰辛与坚守。
在黄田胜看来,香云纱的传承既要守住“魂”,又要跟上“潮”。他致力于推动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创新发展,将现代面料如印花丝绸、缎、棉麻制品等引入坯料选择,并巧妙运用水洗、磨砂等现代染整技术进行后处理,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魅力。
让香云纱走进生活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3月11日,在第31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黄田胜推动伦教香云纱与宋锦达成合作,在伦教成立久和成香云纱品牌,通过两大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强强联合,全力打造中国香云纱品牌,为中国传统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新活力。
受聘为伦教香云纱学院首批专家顾问;多年来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研学活动和公益讲座;在行业博览会、公众活动中宣传香云纱;为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书籍的编写提供口述材料;担任香云纱协会质量监督小组成员,推动香云纱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黄田胜不仅促进香云纱“走进生活”,更迈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为非遗活态传承树立了典范。
然而,这项承载农耕文明智慧的工艺,在20世纪80年代曾濒临断代。黄田胜回忆,1982年后,顺德仅存3家晒莨厂,不久后仅剩新民晒莨厂。黄田胜至今记得那段艰难的岁月:“最困难的时候,全厂100多名工人只剩下4个人,连2万元的流动资金都拿不出来。”
尽管关停晒莨厂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身为一名党员的黄田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带领团队在困境中坚守。“为了保住这项传统技艺,那段时间我们什么活都接,香云纱、牛仔布等,甚至代加工其他面料。”黄田胜的话语透着坚定,而他坚守的理由很纯粹,就是坚信香云纱的价值:“这种纯天然的染色工艺,既环保又养肤,总有一天会重新被世人认识。”
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黄田胜苦熬了整整十载寒暑。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世纪之交的曙光初现,顺德香云纱产业终于迎来了破茧重生的转机。而在大起大落中,黄田胜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在香云纱染整技艺领域持续深耕,推动晒莨厂规模不断扩大。
34年党龄,39年守业,这两个沉甸甸的数字,勾勒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非遗传承担当。“是党员的责任感让我坚持下来。”黄田胜说,“党员要不忘初心,传承人要有匠心,我们不仅要对企业负责,更要对这门古老的手艺负责。”
延伸阅读
党建引领聚合力
顺德文旅融合启新程
近年来,顺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党建+宣传+文旅”特色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为全区宣传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顺德创新构建“三学联动”机制,通过班子领学、支部研学、党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文旅领域落地生根。同时创新开展主题党课、红色故事会等特色活动,将理论学习与文旅实践深度融合,为文旅发展提供坚实思想保障。
在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中,顺德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志愿服务队活跃在佛山50公里徒步顺德线、F3龙舟超级联赛总决赛等重大活动中,以“亮身份、作表率”的实际行动,为文旅项目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通过支部建设与文旅项目互建互融,实现党建与业务双促进、双提升。
顺德整合区内优质资源,在区博物馆、北滘黄龙等地打造红色宣传文旅矩阵。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公益演出、主题展览、电影放映等形式,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联合清晖园景区、区博物馆等单位组建党建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助力全区文化供给提质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