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今日的艺术》

《今日的艺术》

加入时间:2019-11-15 10:42    访问量:3481    信息来源:


责任者:()冈本太郎著

索书号:I313.6/341

 


冈本太郎的代表作《今日的艺术》和《传统即创造》,对零基础艺术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一套书。

 

冈本太郎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日本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创作涉及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诸多领域,作为日本现代美术先驱,在当时一批年轻艺术家心里,是启蒙启智的存在。

 

这样一个牛人写的艺术论集,怎么会是好读的?

 

我们先从出版形式来看。

 

《今日的艺术》1954年由光文社出版,划在“河童丛书”(カッパ・ブックス)。

 

光文社是日本战后第一个成功将书籍商业化的出版社,为了与面向知识阶层的“岩波新书”相抗,时任社长的神吉晴夫创立了“河童丛书”,走轻型社科路线,旨在为大众推介轻松易读的“教养新书”,也由此掀起了50年代中期日本第一次“新书”热潮。甚至当时还传出了光文社的书可以比鸡蛋这样的日常食品还好卖的戏谈。“河童丛书”的成功促使光文社又设立了“河童小说”书系,创刊发行的便是松本清张的《零的焦点》。

 

这里要提的是日本“新书”的概念。所谓“新书”并不与“旧书”对应,而是指新近刊行的学术出版物,一种日本特有的出版形式,一般较薄,两百多页,开本小,便于携带。

 

《今日的艺术》就是以这样的形式,被推介在了大家眼前,由此也可以想见本书的好读。

 

这时的冈本太郎已经提出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对极主义”,以及震惊日本文化界的“绳纹文化论”。

 

“对极主义”即不寻求造型表面的协调或均衡,而是将直接呈现相互对峙的矛盾作为作品形态的主体。他认为,现代社会自身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艺术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不能回避或粉饰现实,只有直面纷繁复杂的矛盾,并用艺术手法予以揭示,才能激发潜在于历史文化中的生命力,引导社会走向希望的未来。

 

1956年,《今日的艺术》出版两年后,冈本太郎又写出《传统即创造》一书,全面论述上一本的未尽话题——日本的传统文化,并在第二章详细阐释了自己之前在《美术手帖》上发表的“绳纹文化论”。

 

绳文土器的美感的确不可思议,它的形态与纹路好似粗暴的不和谐音发出的呻吟,它的气魄给人无限的震撼。隆线纹(将黏土搓成绳状贴在土器外侧形成纹路)猛烈地相互追赶、遮盖、重叠、突起、下降、盘旋。紧张感无穷无尽,近乎执拗,还有一股纯粹、清透的文化底蕴特有的犀利。

现代日本人实在无法接受如此浓厚、复杂、不和谐却又强健的美感,甚至感觉无福消受。于是人们至今仍在纤弱的神经外砌了一堵墙,屏蔽绳文之美,下意识地将它置于传统之外。所以大家承认弥生土器与陶俑是日本的经典,疼爱有加,常把它们印在海报、日历之类的地方,绳文土器却备受冷遇。

他认为,日本的原生艺术精神就体现在远古的绳纹土器上。

 

这两本书的出版,让冈本太郎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今日的艺术》成为当年的大畅销书,横尾忠则在此书序言中提到,“热爱艺术、希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都读过”。《传统即创造》出版后,在日本文化界掀起巨大风波,有的教科书中开始从绳纹时代介绍日本美术,而非之前学界、民众公认的弥生时代。

 

其次是冈本太郎这个人。

 

他因为讨厌故作高深、满口术语的学究,所以书中的语言很浅显易懂,像老师备课的教案。

 

冈本太郎贯彻这两本书的其中一大观点就是,艺术没有内行外行之分,人人都能创造。他以此立场,在写作时把自己放在了和普通读者相同的“小白”的位置。语言、观点一旦接地气就会避免很多同类书籍的高谈阔论,看似不正经实则有深意的金句时时蹦出,让人会心一笑。

 

他在《今日的艺术》中写道:“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因为“充满激情的艺术会不由分说地迫近、刺激我们,不管我们能不能看懂。这样的作品必然让人不快。”

 

同样是批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他的态度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法隆寺失火的时候,烧毁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他在《传统即创造》中说:法隆寺失火反而引起大家关注传统文化,不再那么自以为是了。他认为法隆寺烧得好,这是年轻人直视传统的最佳机会。如果为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感到可惜,就应该竭尽全力填补它遗留的空白。

 

比起绘画和雕塑作品,冈本太郎的电视演讲、书籍出版等行为影响日本人更深。艺术家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思想,这在他那个年代很少见,因此他被美术界认为是异类。现在很多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村上隆等都乐于亲自参加各种互动,追溯源头,就是受到冈本太郎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他拒绝出售自己的作品,去世后所有代表作都被收藏在冈本太郎美术馆里。大家有机会去他的家乡神奈川县川崎市时别忘了去看看。

上一条:《世间始终你好》

下一条:《赴宴者》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