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每期回顾 >快思慢想

快思慢想

加入时间:2017-12-08 14:04    访问量:4956    信息来源: 解读


德胜读书会 第五十期
《快思慢想》
时间:2017年12月6日 19:30
地点:顺德图书馆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杨银娟
主持:王钦灿

王钦灿:欢迎大家来到德胜读书会。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书叫《快思慢想》,分享嘉宾杨银娟老师是中共佛山市委党校教授,她本科与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专业。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诺贝尔奖经济学获得者。他研究领域非常广,包含了经济学、哲学、医学、行为科学等等,可以说是一个专才和通才。他最主要的贡献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学,挑战了思维判断与决策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主要讲我们思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快思”,是直接的模式,感性、会讲故事,但“快思”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种模式就是“慢想”,靠的是逻辑分析,虽然比较慢但可靠,可是“慢想”比较懒惰老想去依赖“快思”。这两者之间是怎么合作和分工的呢?今天就请杨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解。

 

杨银娟:在我们的头脑中有两个大脑在运转。一个像兔子一样快的是我们的直觉系统,另一个像乌龟一样慢是我们的推理系统。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的教授,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把心理学的研究的领域用来研究经济学,特别是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与决策。他的研究成果挑战了正统经济学理性的假设,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当我们看到图片的时候我们启动了直觉系统,但看到稍有难度的数学题的时候我们启动了推理系统。其实我们这本书讲的就是两个系统之间的故事。专门有心理学家观察,人们在“慢思考”的时候不仅是大脑在动,人们在做算术题的时候瞳孔会放大,完成或放弃以后瞳孔会缩小。因此这个图可以明确说明我们的直觉系统启动毫不费力、基于联想,形成是基于事物的联想。推理系统二在依次排列受到情景的约束,我们要提取是很费力的,但最后形成的是事物的判断。那我们来说一下直觉系统会运作的例子:简单的数学题;读广告牌上的字;在空旷的道路上驾驶等。推理系统的例子:嘈杂的房间里去注意到一个人的声音;步行的速度;读某篇文章字母a的出现次数等。

 

在实验中可以得出,当我们太过于专注某件事就会屏蔽到某些事情。当要求我们计数和不看黑衣人造成了我们忽略出现了九秒的大猩猩、黑衣球队少了一个还有幕布变化了。当我们清醒时,系统一和系统二都处于一个清醒的状态。我们的系统一会对系统二提供印象和直觉,如果系统二接受了这些信息就会把印象和直觉转化为信念,会把冲动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系统一给出的建议系统二会稍微的调整或者是毫无保留的接受。因此我们会相信自己最初的印象,并依照自己最初的想法去付出行动。当系统一无法直接提供答案的时候,系统二会被激活。同时如果事物违反了系统一所设定的对于问题的图示之后,系统二也会直接激活。系统二会持续监督我们自身的行为。系统一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他善于完成本能工作,在熟悉的情景中采取的工作是正确的,做出短期预测也是正确的,但容易犯系统性错误。我们系统一对逻辑以及概率统计是一无所知的,而且我们还无法关闭系统一。在生活中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觉呢?因为系统二对系统一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但需要我们积极使用系统二才能避免错误。
 


伟大的喜剧演员丹尼谈到一个自己很不喜欢的女人时候,他说:“她最得意的姿态是忘乎所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仓促下结论。”这句话卡尼曼从十几岁听到后就永远不会忘记。这句话正是对我们直接系统最好的形容。这种仓促的做法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对情况不熟悉并且风险高还没时间去收集更多信息的情况下,过早下结论很冒险。
 

刚才这个例子关键的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一个确切的选择,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会有歧义。系统一不会记得我们放弃的选项,如果我们要有意识的怀疑要记住很多互不相容的解释。容易变化和怀疑是我们系统二的职责范围,但常常系统一会处理完。
 
吉尔伯特说:“即使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陈述也会唤起人们最初的信任。”由于我们直觉系统直接启动联想使得荒谬的说法显得合理化。如果有系统二参与的时候我们几乎可以相信所有的事实。当人们劳累时会容易摄入一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系统一可能会夸大极端的可能性。


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顺序特别重要,因为月晕效应视重第一印象,后续信息可能会被消掉。因此有一个作者解释道,一个人单独完成任务的效果不理想,但一群人共同作出判断时准确度很高,可以有效避免月晕效应。想要从大量证据中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必须独立。在一个企业中,在开始讨论问题的时候分别写下意见和立场。

 

直接系统会忽略概率,因此我们依赖记忆搜寻的容易度,我们会通过角色的相似性来做出困难的判断,但这是一种偏见。我们常常发现,被媒体关注的议题很容易被人很快速的从记忆中提取,但其他议题很容易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其实很多事件都很重要,但因为可用性捷径我们不会觉得它重要。

围棋大师用几千个小时去下棋之后,看棋盘的方式与一般人不一样。当专家学会从一个新的情境中辨识出熟悉的元素,就会发展出正确的直觉,并且以当下的情景做出最恰当的行为。

情绪启发理论认为我们判断与决策常常受到我们喜欢信息发出者的影响,很少发生思辨和推理的成分在内。当面对困难的问题的时候常常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忽略真正的问题。

 

懒惰的控制者,系统二要求很高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不愉快。当我们面临严苛的作业比较容易屈服。当我们认为当我们有认知困难的时候会感到认知紧张,但基于认知放松很容易产生错觉,任何运作的更加轻松顺畅更容易使我们产生偏见。有一些某种刺激会引起受众温和的情感波动,我们会喜欢频率高的字词。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会把熟悉感认为是真相,这就是直觉捷径。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认为使重复暴露的后果会使生物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好处,因而分辨物体的安全性,这正是成为社会凝聚的基础,会把熟悉感和真相混为一谈。当我们好心情容易相信跟系统一连在一起,悲伤的时候会怀疑并对事物进行分析,这个时候与系统二连在一起。因为重复出现我们会倾向于相信,但一定要重头到尾再想一遍再做出决定。开心的时候我们系统二会比较虚弱要更加小心。

 

第一个是太过自信,我们对所持有的信息倾向于相信亲眼所见,因为我们的直觉系统会编故事,但不一定是真相。还有框架效应,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相同的信息常常会使人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有时候直觉会打败逻辑即使正确的答案瞪着我们看我们还会犯错。当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判断者有时间熟悉规律性,我们就可以使用专家直觉。美国的一位法律学者认为,美国目前的监管体系非常的糟糕,只是对工作压力做出分析而不是经过仔细客观的具体情况,这种用我们偏见对工作政策施加影响的机制叫可用性起点。他是一个自动的连续事件,可以从媒体报道的事件到大众的恐慌,这样的议题变成政治上最重要的议题,而政治体系收到群众感情的指引。

 

前景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明确了挑战的期望效用理论并提供了推测人类行为的模型。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第一是描述人类,第二他认为人是理性的。但是卡尼曼研究发现人在很多情况下靠直觉思维,完全的推翻了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当人们损失100块的时候人们会很痛苦,但得到100块快乐却没有同样多。因此所有选择都是坏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去冒险。在《赌客信条》中总结展望理论的主要的观点,第一个,确定效应。第二个,损失回避。第三,迷恋小概率事件。还有一个叫参照点,多数人对得失的概念都不是根据得失,而是根据参照点。

《经济学人》对这本书评价道:“就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卡尼曼像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亚马逊评论说:“系统一和系统二分别代表了我们大脑的快思与慢想,在书中化身为两个人物。这就说明人类为什么会有不懂却以为懂的心理。”《纽约时报》的书评:“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充满学术价值和自助价值。人类的思考有如此多的缺陷,以至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撰稿声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工作从现在起将被铭记数百年,他们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并阅读本书。”
 


王钦灿:谢谢杨老师,听了杨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想到三句话:干货满满,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这本书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一个小时讲一本书是很难的,尤其是一本经典之作。但杨老师深入浅出,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理论,而且杨老师讲得并不枯燥,带入了很多鲜活的案例。我们希望读一点有难度的书,启发大家去思考,给大家更深入探讨。杨老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江雨庭:今天这本书我从来没看过,真的意犹未尽。如何让系统一和系统二结合起来运用在工作生活中?

杨银娟:专家直觉是可以信任的,普通人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让普通简单的问题去替代本质问题,要对照生活,在做出决定的时候要多反思自己。
 


孙地斌: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提到专家会嗤之以鼻,是不是跟我们快思有很大的联系?

杨银娟:其实专家应该是两个体系,一个是政治体系,一个是技术体系。在陌生的情景中,当我们面临一个议题的,我们专家系统依附于政治系统的时候是不可信的。

在推广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公众的反应,要考虑我要通过什么样的信息去打理系统一、二,让他们学会用系统一、二去思考。我自己很少有股票交易,我会在日常生活中会告诉我先生要很慎重。
 


MK:现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得很快,怎么适应时代的快思?在生活方面,读了这本书之后要怎么才有正确的选择,通过什么思想去做出决定?

杨银娟:我们每个人会不停的刷微信,其实就是很快的去浏览,更加重要的是慢想,尤其是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要找到最前沿的可以引发我们“慢思”的信息来源,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没。
 


谢媛媛:从事艺术的人很容易感性化,但不会像一般的人那么缜密。我们这种是不是会比常人弱一点?

杨银娟:其实对于艺术家来说直觉系统是专家思维,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慢下来,慢慢的思考,这个书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反思。
 


杨杰锋:生活中有些人很偏向快思,这种情况下如何相处,或者让他们做出改变?

杨银娟:当对方是一个“快思”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对的。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要先改变了自己。
 


孔维宏:我更愿意认为这本书是解释一种世界现象。这本书阐述了人的本性,经济学中理性的假设已经是19世纪的事情了。这本书写的快思其实靠自觉,起源于原始社会识别危险的系统去保护自己。快思给我们提高效率,如何把事情变得更高效。人最重要的其实是独立思考。我认为这里面提供了快思去思考东西是符合人性的。要区分事实与判断。


 
王云:当年我外出时,家里人觉得坐火车比飞机更安全。但其实飞机失事的概率更低,更安全。觉得飞机不安全,就是快思在起作用,因为飞机失事的报道更受关注更具影响。功用性的思维让我们社会显得更浮躁,所以系统一更实用更快一点。人们很追求对自己的认知。其实关于每个人的维度很多,一个是思考性的思维。推荐大家一个心理学MBTI测试。有很多镜子照着自己,照多了就让自己更加认识自己。

杨银娟:在慢想之后形成专家型的快思,所以实际上就是在任何问题的思考上,要站在一定观点上来思考,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要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去把假设做到证明。如果我思考的时候,会怎么发生事情?要用各种知识充实基本架构。
 

 


德胜读书会 第五十一期
《追风筝的人》
时间:2017年12月20日 19:30
地点:顺德图书馆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陈继英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现场速记:麦思懿
现场摄影:周焯杰
本期小编: Claire

上一条:一起读来自佛山的情书

下一条:穷尽一生 · 追逐风筝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