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每期回顾 >听杨银娟博士读《乌合之众》

听杨银娟博士读《乌合之众》

加入时间:2016-06-24 15:44    访问量:5153    信息来源:

德胜读书会第七期

《乌合之众》

主讲:杨银娟

主持:陈宇莹

时间:6月22日 19:30

地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陈宇莹:欢迎大家来到德胜读书会,今晚,我们特别荣幸邀请到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杨银娟,她同时也是我们佛山市委党校教授。下面有请她来为我们解读大众心理学研究《乌合之众》。


杨银娟:非常荣幸受邀德胜读书会,一起分享第七期大众心理学研究《乌合之众》,《乌合之众》非常受欢迎有很多个版本,个人推荐的是冯克利翻译的。今晚,我们分享的就围绕着冯教授版的来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生于1841年,1866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游历欧洲、北非和亚洲

1870 年起,在巴黎行医

1884 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

1895年出版《乌合之众》


作品影响力


弗洛伊德:“我们把勒庞的言论作为我们的引路人,因为它对无意识精神生活的强调,十分适合我们的心理学”。


罗伯特·墨顿:“这是一本广为流传的书;对勒庞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一再表现出实际意义。”


戴高乐将军全盘接受了(有关领袖)的观点,“我们谴责勒庞,但却翻遍了、读烂了他的著作”


有两位政治人物,尤其忙于通读勒庞的著作。他们将勒庞制定的规则付诸实践,并且极其认真地将它们分门别类,这两位就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坚持要会见勒庞,他曾经于1914年认真阅读了勒庞的作品。




群体的时代


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会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

我们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探讨: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特点



1. 群体的特征-数量优势

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受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克制。

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以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群体的特征-传染

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

这是一种与他的天性极为对立的倾向,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他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




群体的特征-易于接受暗示

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

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有着同样的作用,相互影响使其力量大增。(解释传销?)

在群体中,具备强大的个性、足以抵制那种暗示的个人寥寥无几,因此根本无法逆流而动。


群体中的个体

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

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

他甘心让自己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所打动。他会情不自禁地作出同他最显而易见的利益和最熟悉的习惯截然相反的举动。




2. 群体的感情-冲动、多变和急躁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群体极为多变,可以转瞬之间就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

正是群体,为每一种信仰的胜利而不惜血流成河。


群体的感情-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是用形象而非理性来思维的,很少对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别,它把头脑中产生的景象也当做现实。

由于极端轻信以及人群对事件进行曲解,所以产生了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




英雄与神话

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伟大人物,他们的真实生平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我们的伟人在大众神话中呈现出什么形象。

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时的真实英雄。

随着时光的流逝,群体的想象力又在不断的改变着这些神话。

英雄的神话因为群体的想象力而改变,使英雄离我们而去,也无需数百年的时间。转变有时就发生在几年之内。



群体的感情-夸张与单纯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

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群体的感情-偏执、专横和保守

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煽动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

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他们喜欢践踏被他们剥夺了权力的专制者,但那是因为在失势之后他也变成了一介平民。

他受到蔑视是因为他不再让人害怕。




3. 群体的观念

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因此它们都会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这种形式,它们才能为群众所接受。


群体的理性

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同群体有密切交往的演说家,能够在群体中激发出对他们有诱惑力的形象。





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敏感。

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也只能被形象所打动。只有形象能吸引群体,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

侵略者的权力和国家的威力,便是建立在群体的想象力之上。在领导群体时,尤其是要在这种想象力上狠下工夫。


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等,都是因为对群体的想象力产生强烈影响所造成的后果。


如何影响群众的想象力?万万不能采用论证的方式,而应采取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并且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


最能活灵活现反映人物形象的戏剧表演,总是对群体的想象力有巨大的影响。


在罗马民众眼里,面包和宏大壮观的表演构成了幸福的理想,他们再无所求。


在戏剧里,所有观众同时体验着同样的感情,有时因为形象的暗示而产生的感情十分强烈,从而倾向于变成行动。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群体并不进行推理,它对观念或是全盘接受,或是完全拒绝。

群体只会产生狂暴而极端的情绪,同情心很快就会变成崇拜,而且一旦心生厌恶,也几乎立刻会变为仇恨。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


罗马帝国何以维持5个世纪?


帝国的区区30个军团(满编4200人),如何能让1亿人俯首帖耳?


维持着罗马帝国的根本不是武力,而是它所激发出的一种虔诚的赞美之情。


皇帝是罗马伟业的人格化象征,他就像神一样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崇拜。在他的疆域之内,即使最小的城镇也设有膜拜皇帝的祭坛。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




4. 群体意见的形成-传统影响


最不受怀疑的偶像,并不住在庙堂之上,也不是宫廷里那些最专制的暴君,他们转瞬之间就可以被人打碎。

支配着我们内心最深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


最不受怀疑的偶像,并不住在庙堂之上,也不是宫廷里那些最专制的暴君,他们转瞬之间就可以被人打碎。

支配着我们内心最深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




群体、政治和社会制度


一个民族并没有真正改变其各种制度的能力。毫无疑问,以暴力革命为代价,它可以改变其名称,但是其本质依然如故。

决定各民族命运的是它们的性格,而不是它们的政府。

各民族都受自己性格的支配,凡是与这种性格不和的模式,都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


群体意见的形成-形象、词语和套话


可以利用一些词语或套话,巧妙地激活形象,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能够在群体心中掀起最可怕的风暴,反过来,它们也能平息风暴。

区区几个词语有着神奇的威力,它们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各种极不相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全被它们集于一身。

说理和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它们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它们是藏在圣坛背后的神灵,信众只能诚惶诚恐地来到它们面前。




群体意见的形成-幻觉


自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之下。他们为制造幻觉的人建庙塑像,设立祭坛,使他们享受的尊容超过了其他所有人。

让人们怀抱着那些希望和幻想吧,不然他们是活不下去的。这就是存在着诸神、英雄和诗人的原因。

凡是能向群众供应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群体意见的形成-经验与理性


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经验必须发生在非常大的范围内,而且得一再出现。

通常,一代人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是没多少用处的。

演说家总是借助于群众的感情而不是它们的理性。要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让它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再用一些暗示性概念去改变群体的看法。





5.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法


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行业之外,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楚而合理想法。领袖是它们的引路人。

定期出版物制造有利于群众领袖的舆论,向他们提供现成的套话,使他们不必再为说理操心。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得到断言的事情,是通过不断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疑。(广告)


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重复,异议消失,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

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感染力。

领袖和鼓动家被某种观念征服后,就会把它取为己用,对它进行歪曲,组织起使它受到歪曲的宗派,然后在群众中加以传播。




6.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持久的普遍信念


建立普遍信念困难重重,但一旦站稳脚跟,便会长期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封建主义、基督教、新教、民族主义原则、当代民主和社会主义观念)

一场革命的开始,就是一种信念的末日。(祝建华:内化(internaliz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服从(compliance))。


多变的群体意见


昔日的普遍信仰日渐衰落,为偶然意见提供了场所。

群体的势力不断增长,且越来越没有制衡力量。

报业的发展不断将完全对立的意见带到群众面前,结果是任何意见都难以普及,都成了过眼烟云。(意见极化:opinion polarization)

政客莫说是引导各种意见,追赶意见都还来不及。他们害怕意见,使他们采取了极不稳定的行动路线。(邻避项目、舆论裹挟与审判)



7. 不同群体分类及其特点


种族的气质对群体性格有着重大影响。它是一种决定性力量,限制着群体性格的变化。

拉丁民族群体,无论革命或保守,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无一例外地求助于国家的干预,总是倾向于集权。

英国人、美国人不拿国家当回事,只求助于个人的主动精神。

法国人群体特别看重平等。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


在1789年7月14日,在用大炮轰断了吊桥铁链之后,暴动的民众冲进了巴士底狱。在监狱里,暴动者既没有如愿以偿地找到政治犯,也没有找到传说中残暴贪婪的看守。巴士底狱里总共只有八个人,除了监狱长之外,其中有四个是假证贩子,两个精神病患者,以及一个性变态者——此人的性倾向使得他的父母不得不把他交给巴士底狱代为看管。



监狱长的职责,就是以保姆的身份照料这些病人。当暴乱者冲进来的时候,监狱长正在替一个精神病患者擦口水,他转过身示意这些暴动者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刺激到病人。然而很快,监狱长就被这群兴奋到极点的人团团围住,从四面八方对他拳脚相加。在饱受殴打之后,走投无路的监狱长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厨子的身上。




这个厨子之所以来到巴士底狱,主要原因是他无所事事的好奇心。他只是做完饭后出门散步,恰好遇到人们攻打巴士底狱,于是就想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热闹。立刻有人建议,将这个“试图反抗”的监狱长吊死,或者砍下他的头,把他挂在马尾巴上。但都被否决了,只有一个主意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那就是让这个被撞到的厨子割断监狱长的喉咙。



厨子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杀人,然而由于大家的意见都是如此,于是他也就相信这是一种爱国行为,甚至自以为应为杀死一个恶棍而得到一枚勋章。就这样,这位厨子满怀神圣的心情,从一旁借来一把刀,开始慢慢割这位监狱长的脖子。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作为异质性群体,当陪审团处在群众领袖的影响之下时,也主要受无意识情绪的支配。

令专家费解的是,无论组成陪审团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判决总是一样。他们受感情因素的强烈影响,很少被证据所打动。

杰出律师主要用心不是做很多论证,而是打动陪审团的感情。



选民群体

候选人若想成功,只有名望是不够的。他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要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作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许诺。

如果候选人满嘴新词,其含义又及其贫乏,因而能够迎合极不相同的各种愿望,他必能大获全胜。




议会

地区问题:议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持有牢固而无法改变的意见,任何论证都无法使其动摇。

一般性问题:不再有任何固定的意见,领袖的建议能够发挥主要影响。



种族、理想与乌合之众


每个种族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某些建立丰功伟业必不可少的素质。有时仍是乌合之众,但仍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当一个文明止步不前,注定会进入衰落的过程。作为种族支柱的理想开始衰落,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也开始动摇。

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一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一群独立的个人又回到乌合之众,既缺乏统一性,也没有未来,只有乌合之众那些一时的特性。


这一种族的文明现在已经失去了稳定性,只能随波逐流。民众就是至上的权力,野蛮风气盛行。

文明也许仍然华丽,因为久远的历史赋予它的外表尚存,其实它已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大厦,没有任何支撑,下次风暴一来,它便会立刻倾覆。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理想逝去时,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与领袖的关系?

当前中国舆论的特征?

民族信仰的缺失与乌合之众的兴起?


未完待续

……

录音整理: Claire

现场摄影:杨芳

插画配图:花瓣

责任小编:韫暄



上一条:写一本故乡的书 圆一场思乡的梦

下一条:《寻味顺德》私房话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