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解读 >老马识读 | 《叫魂》的汉学背景

老马识读 | 《叫魂》的汉学背景

加入时间:2016-05-12 14:43    访问量:5173    信息来源:




但凡读书,必须先弄清作者。


文学书要弄清作者的成长背景,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文学是情动于衷,而发之于文。不了解作者的背景就不能感同身受。同样,读一本学术书也更要先弄清作者,除了时代背景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学术背景。《叫魂》的作者孔飞力,被称为当代美国三大汉学家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汉学的发展来了解他的学术背景。


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研究中国的一门人文学科,也可以称为“中国学”。汉学这个称谓,正好可以与我们所说的“国学”形成一个对应。汉学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术,国学是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学术。


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汉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目的各种各样,不一而足。所以,汉学是一种很讲究实用的学术,但是中国国学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好的思想道德体系。所以,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汉学是认识这个核心的一面镜子。




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探险考察阶段、传教翻译阶段、学院研究阶段。

1、探险考查阶段:

旅行笔记的鼻祖应该可以直追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但公认的第一代汉学家,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通”,代表人物是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等人,对这些人,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或为强盗,或为学者。


一例,斯坦因,余秋雨在《道士塔》中对此人有介绍。他是匈牙利的犹太人,后入英国籍。他不仅是冒险家,同时也是国际著名的考古学家、地理学家、语言学家,是国际敦煌学的开山鼻祖。他会德语、法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梵语、估计他还会印度语和乌尔都语(因长期在拉合尔与克什米尔工作)。




此人21岁取得博士学位,然后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人个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关于印度史、中亚史、敦煌学方面的诸多著作,至今无人超越。四次来中国,两次到敦煌,他带走的不仅是一万多件敦煌文物,还有两次在新疆挖掘了大量的古墓葬,这是非常不光彩的一面,但另一面,丝绸之路这个概念被西方广泛接受,主要是源于他的研究成果。其人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学会汉语。大家可看《亚洲腹地考察记》。



二例:伯希和

据说精通十三门外语,汉语相当流利,能说地道的北京话,与左宗棠关系也不错,,盗走敦煌文物6000多件,后半生就是依靠这些资料成为法兰西学院的汉学大师。郑和下西洋的这一段历史,就是通过他的研究与介绍才被西方人广为了解。关于此人,可看《西域探险记》。

以上两个人,一个研究和宣传了陆上丝绸之路,一个另一个研究和宣传了海上丝绸之路。


 

三例:斯文-赫定

瑞典人,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进入西藏的西方学者,绘制了详尽的西藏地图,填补了西藏地图上的大片空白,发现了楼兰古城的第一人,是第一个考察罗布泊的人,可能还是第一个穿越可可西里的西方人。可看《亚洲腹地探险记》。


 


2、传教翻译阶段:

比较早的有比较著名的利玛窦,他得到了朝庭的支持,在北京呆了十年。但更多的传教士是鸦片战争以后,陆续获得传教资格进入中国的,但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传教工作并不顺利,在此过程中,很多有学识的传教士写了大量研究中国社会、思想方面的著作,同时也把中国的哲学著作翻译到西方,相对于学者来说成果并不明显,但是对西方汉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推动了汉学的发展。


比如英国传教士理雅各,这个人跟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干关系很好,后来一直想想改变太平天国违背基督教教义的错误,最终没有成功。后来花了25年的时间,翻译中国古代典籍,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这些书至令仍然是西方认可的最标准英译本。他回到英国以后,在牛津大学任教,主讲中国学。最终成为一名汉学教授。




3、学院研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国际汉学开始从实寺考察转向以资料分析为主的学院研究为主。此间原因,我想主要有三个,一是二战以后,中国已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大国,而且是战胜国,赢得了国际地位。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于冷战的需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需要认真地研究中国这个对手。三是,由于冷战时代的封闭和对抗,西方学者无法进入中国实地考察.


学院研究汉学的一个标志是1955年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心的创立者是费正清。我们所熟悉的黄仁宇,今天要读的《叫魂》的作者孔飞力,都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



4、汉学的流派:

到目前来看,世界上的汉学主要分为三个流派或者说是三大体系:美国、欧洲、日本。



日本方面:从时间上说,日本的汉学研究是最早的,而且成果丰硕,有一句话叫“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不知道现在这个状况有没有改变。去年日本讲研社出了一套《中国的历史》十二卷本,我们翻译出版了十本,有两本没出。一本是关于抗战的,一本是抗战以后的。


去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想把这把这套书全部读完,在纪念先辈的同时,认真地跟日本人学习中国的历史。但最终还是没读完,断断续续读了两三本。但日本人的书确实好。可举两例:第一册《从神话到历史》实证主义与考古  凡有考证既为历史,凡无实证既为神话第九册《海与帝国》涉及到东亚视野、贸易体系与走私、郑之龙与郑成功、海禁与帝国的崩溃。


欧洲的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比利时、俄国。原因在于第一、第二阶段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些资料得以共享,还有台湾的中国历史资料,对美国开放,所以美国的汉学研究后来居上,取得了长足发展。



欧洲方面:高罗佩,荷兰(1910—1967)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小说、琴其书画、文物。代表作《中国古代房内考》。



马悦然,瑞典(生于1924),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代表作,《另一种乡愁》。至为推崇辛弃疾,“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伟大的武士,辛弃疾就是一个伟大的武士。1948年调查四川方言,1949年到青海塔尔寺。当代作家中至为推崇沈从文。如果1988年没有去世,肯定能获诺奖,他认为沈从文的《中国历代服饰研究》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沈从文没有文学家的自负清高,他是一个土包子、一个乡巴佬,他懂得民间疾苦”。对莫言的评价是认为有此作品太长,短篇是精华。长遍太长,过于庞杂。喜欢《透明的胡萝卜》、准备翻译《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


顾彬,德国(生于1945年)波恩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说“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就是他。





美国方面:费正清,美国,(1907—1991)早年求学于哈佛、牛津。1932年来华,师从清华教授蒋廷拔。1955年创建哈佛大学东来研究中心。成为美国汉学研究的开创者。

1966年开始主持《剑桥中国史》,十二个国家的120多名教授共同撰写。共计十五卷,历时25年,到1991年《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才完成。其中《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一生著述六十多部,既是学者,也是社会活动家,也是美国政府的顾问,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费正清认为,越是更多地了解中国,就越能与中国和睦相处。


学术思想:


费正清:“欲了解今日的中国,必须要了解中国的过去”。提倡用中国的史料、中国的档案、中国人的观点去研究中国的问题。“过去那种靠英国法国的个人记录研究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用中国的资料,特别要重视中国的官方档案,从中国人的视野,去看中国的问题,不能总是从西方的视野看中国的问题。


所以,用中国档案研究中国问题是费正清的一个学术规范,也是美国汉学研究的一个特点。他不仅把中国的档案作为资料来源,现时还做为研究和了解中国的重要依据。自己如此,要求学生也如此。


中国的人口问题和社会流动问题是费正清特别重视的两个研究领域,也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院长期以来最有成果的学术重点领域。因为这两个问题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其他重点领域还有知识分子的倾向、经济制度,税收制度,考试制度。


讲求实证和实用,没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美国汉学三杰是孔飞力、史景迁、魏斐德。


孔飞力,美国人,(1933—2016年2月11日)。1950年考入哈佛大学,后到英国伦敦大学,1959年至1964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78年,接替费正清任的教职。1980年至1986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970 年,《叫魂》1990年。


史景迁,英国人(生于1936)求学于剑桥,耶鲁大学,任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曹寅与康熙》。《太平天国》。之一。


魏非德,美国人,(1937—2006)民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对此三人,学界有不同的评介,大致认为各有所长,史景迁以叙事和文笔见长,诗人史家,但也有人认为是花拳绣腿,功力不足;孔飞力以方法和视角见长,着力于清史;魏非德是真正的名门正派。


撰文:马志良

图片:网络

小编:claire

 




下一条:认知的层次与心智的互动——关于《叫魂》的另一种解读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