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每期回顾 >《三体》品读中国科幻

《三体》品读中国科幻

加入时间:2017-02-20 10:54    访问量:5291    信息来源: 解读

德胜读书会第二十八期
《三体》
时间:2017年2月15日 19:30-21:00
地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王光普
主持:伍时骏



伍时骏:一直以来,我总是惊诧和赞叹西方的科幻作品以及其所展现的丰富的想象力,总是热衷于追看欧美的科幻大片,也总是感叹中国作家在想象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差距,看了《三体》之后,改变了我对中国科幻的看法。中国科幻作品在追赶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了。

作家刘慈欣用他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素养完成了《三体》三部曲,在他的笔下,宏大的场景、高深的概念、博弈的谋略、超越的想象,源源不断涌现,还穿插着历史的事件、爱情故事、谋杀与战争,以及插叙、倒叙、暗喻、象征等不同的写作手法和繁复的结构,让人目不暇接,也让很多人无法看懂,直叫“太烧脑”。尽管网上有厉害的网友“文曰小强”利用514部视频资料剪辑出《三体》的故事梗概,可以让我们用视频方式快速读完这本书,但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人感觉云里雾里,好像雾里看花。德胜读书会今晚邀请王光普和我们分享《三体》。

王光普:我不算上专业人士,作为普通读者和科幻迷的角色来聊一聊《三体》。《三体》包括《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属于科幻类作品。《三体》的空间和时间跨度都非常大,是个超现实的作品,是常人所无法接触的,但它又立足现实,依据科学知识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通过刚才的小调查,我发现在场的书友们多数都没有读过这部作品,而且对科幻也不太了解。为了大家更能理解什么是科幻作品并体会《三体》宏大的叙事背景,我先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的时空。

空间之宏大

我从东莞过来花了两个多小时,有小半天时间,从地图上看的话可能不到一厘米的距离,而我们整个地球是非常广阔的世界,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到不了很多地方。但相对于宏大的宇宙空间来说,我们的世界是非常渺小的,与八大行星中的木星相比,如果它是篮球,那我们地球只是绿豆;而在整个太阳系里,太阳占了总质量的99%以上,比地球大了130万倍,各个行星相对来说只是尘埃;但如果走出太阳系,那比太阳大的恒星就多了,像天狼星、北河三、参宿七都让太阳显得非常渺小,在更大的心大星、麒麟座变星、大犬座VY面前,整个太阳系就小到看不见了。但这些巨大的天体只是浩瀚太空的繁星点点,哈勃望远镜随意选取了夜空中的一小片漆黑区域进行观测,发现原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的区域竟然有1000多个星系,而每个星系里有了大约一万亿个恒星,每个恒星都可能跟太阳一样,包括很多行星、卫星。而这环环相套、层次递进的广阔世界,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到。

时间之漫长

如果追根溯源,这些巨大的天体和众多的星星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以来演化出来的,从时间来看大约是150亿到137亿年前发生了奇点爆炸,然后在极短时间里迅速膨胀,经过物质沉淀和变化,形成了银河和太阳,地球大约46年前形成的;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在20多亿年后出现了原始生命,然后在距今5亿多年前出现了寒武纪大爆发,进化出了比较复杂的生命;又经过漫长等待,直到500万年前才出现了原始人类,然后逐步形成简单的语言、氏族社会和文字符号,终于在6000年前进入到农业文明阶段;300多年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蒸汽机、火车、轮船、汽车等等陆续出现,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阶段;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只有30多年的历史,电脑、手机、互联网只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得到普及;从地球演化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来看,这条曲线是越来越陡峭的。而放眼未来,我们可以大致推测20年后会是怎样的,却很难想象二百年、两千年、两万年后的世界,这就如同清朝人,汉朝人、原始人想象我们现在的时代,很不可思议。

科幻的魅力

通过感受空间和时间,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是非常渺小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会不自觉地感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会感到有些悲哀。但是同时又想人能不能活得更长久,能不能看到未来,走出现实去,走向未知和远方。科幻恰恰提供了这些,科幻的魅力也在于此,它通过空间上的视野扩展和时间上的感知变换,让人同时生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一个世界现实、繁琐而沉重,另一个世界未知、空灵而玄妙。地球于你,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小尘埃;现世于你,只是永恒中短不可测的一瞬。

在刘慈欣推荐的这篇科幻作品《奇点焰火》中,甚至将我们所处的宇宙想象成为高等文明燃放的一个普通的焰火,非常能体现科幻作品宏大的视野和想象力。

科幻的要素

科幻是一种通俗的虚构文学,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有知识作为支撑,简单的来说就是有科学依据的幻想,它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就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而软科幻的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科幻作品有几个要素:首先主题是时空,通常是围绕时间和空间来展开的;二,科幻的生命力是真实感,科幻相对于神话奇幻等幻想作品来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更有真实感,让人相信也带来更强的震撼。三,科幻的核心是从点子展开的,点子就是科幻里面的创意,比如《三体》里面的创意就非常多,密度非常高,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科幻作品的使命,刘慈欣认为,科幻的使命是让大家可以仰望星空。当前很多人对于科学不感兴趣,对生活比较麻木,而科幻可以让人看到现实生活以外,抬头仰望星空。

《三体》作者是刘慈欣,他祖籍河南,长于山西,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计算机专业,原来是电厂的高级工程师,现在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生代科幻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包括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长篇科幻小说六部,代表作有《三体》系列、《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在2015年8月份获得了科幻界最高荣誉雨果奖,刘慈欣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亚洲人,也因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好评。在众多关于他的评价中,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的话比较有代表性: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我觉得这个赞誉是不过分的,对于整个中国科幻文学的推动来说,他的贡献确实是非常大的。

《三体》系列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成书于2006年至2010年,从科幻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与外星文明的兴衰,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格局宏大。它的读者和书迷非常广泛,包括扎克伯格、雷军、马化腾以及很多科幻领域的著名作家,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非常喜欢此书,他在去年圣诞节刚刚读完全套三本书,对它评价也非常高:“《三体》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十分有趣,故事背景十分宏大,相比这部小说,我平日的工作显得分外渺小”。

我认为《三体》的特点或优势可以归纳为“七个度”:第一是有硬度,它有很强的科学知识为支撑,以科学承载文字。第二是有难度,我们都说创新是非常难的,作家能够有这么多精彩绝伦的奇思异想也是非常难的。一般的科幻作品通常就只有一个点子,比如《海底两万里》,它主要是围绕潜艇鹦鹉螺号来写。但是《三体》的创意就很多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第三个特点是有广度,叙事背景非常宏大的,从地球文明到三体文明再到高等文明的众生相都写出来了,在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它却做得到。第四个特点是有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太空探索的旧时代到一千多万年后星际穿越的新纪元,时间跨度非常长。第五点是有高度,它立意高远,将人类现实融入到宇宙社会,视野空前远大,世界观令人震撼。第六个是有力度,它是深具中国特色而影响世界的科幻杰作,至少在中国科幻界算得上是“核武器”级别的。第七个特点是有深度,它堪称时代思想“警世钟”,具有大量生存危机、社会问题、伦理道德方面的思考,可以让人多一些谦恭,多一些警醒,多一些反思。

《三体》:认知的增进与思维的扩展

从内容方面来看,《三体》有助于我们认知的增进与思维的扩展。刘慈欣曾经说过科幻文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如果大家对比中国和美国,就会发现我们的作品大多都是描述古代的,一些武侠、奇幻,已经辫子戏、古装剧都是加工以前的东西。但是在美国就不同了,他们的科幻作品非常流行,包括很多影视大片都是科幻的,像《阿凡达》,票房达到27个亿美元,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同时,科幻是可以引导国家创新的,很多美国IT界大佬和创业精英都是看着科幻做长大的,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刘慈欣说过,科幻的灵魂不是其中的文学人物,也不是幻想,而是科学,但科学知识往往是常人较难以理解的,科幻作品恰恰搭建了一个桥梁,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世界。

《三体》系列包含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如数学中的三体问题、物理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天文学中的星系星座等等,此外还有医学、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等多方面知识。《三体》不仅是硬科幻,也是有很多社会人文方面的讨论,涉及到历史、经济、社会、法律、伦理、心理、教育、传媒、语言等多个领域。如未来史学派、经济发展趋势、语言的演化、未来婚姻关系和时间老乡的概念、信念中心和思想钢印、宇宙文明间的社会互动等等。这些素材不仅仅带给大家丰富的知识,也帮助我们扩展思维和想象力。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无限,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三体》的思想:智慧的启蒙与观念的刷新

我读完三体这套书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书中很多细节已经淡忘了,但它带给我的触动却是历久弥新。除了科学知识外,我觉得更值得回味的是它的思想方面,它对我们智慧的启蒙与观念的刷新。我在智慧方面的体会包括心智、理智、才智三个方面。

心智方面的体会主要是关于善意和包容,有时我们所表达的善意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善意,如地球对太空的问候、叶文洁改造人类的期望、面壁者拯救世界的计划等都怀有善意,但更多只是从主观出发,反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我们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更想说的“是己所欲之,慎施于人”;

理智方面的体会是是指关于客观和共情,《三体》中有的很多因人们的感性而犯下错误的情况,但也有不少因太过理性而造成的误解和憎恨,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客观看待和分析,还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既要客观对事,也要客观看人;

才智方面的体会是关于前进和文明的,我们的生命和文明是脆弱的,面对挑战我们不进则退,因此我们不能停止进步,但同时也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这就失去了意义,要在保证民生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给时间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三体》对观念的刷新,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伴随着从个体到共同体,从世代到跨时代,从小危机到终极危机,从地球人到星舰人类的过程,人们的对人生、对价值、对世界的观念都会发生变化。《三体》除了刷新三观,更给我们带来了第四观——宇宙观。

这是《三体》里面特别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美国物理学家费米曾提出过著名的费米悖论,就是我们整个宇宙如果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推测来说,整个银河系可能有十万个以上跟地球差不多的宜居星球存在,也就可能存在着上万个外星文明。但他们跨度是非常大的,远隔几十、几百、上万光年。

我们上世纪发射的旅行者一号目前是人类最快的探测器,超过了第三宇宙速度,但到达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就需要七万年。按照科学的发展速度来说,再过一百万年时间,地球人应该能具备恒星间宇宙航行的能力,照此看来,只要有一个外星文明比地球早发展一百万年,他们就能够来到地球了,太空也应该很热闹才对,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发生,也就是宇宙其实是非常寂静的。

对于这个问题,刘慈欣的以黑暗森林法则为基础,分析了技术爆炸和猜疑链现象,提出了宇宙社会学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描述了宇宙文明间的微妙关系。这也是我们中国科幻作家对费米悖论的解释,具有很好的思想价值,不仅在科幻界有影响,也得到看很多企业家的推崇,其中的技术爆炸、降维打击等概念常被用来指导公司经营,如数码相机造成柯达破产,诺基亚被智能手机颠覆等案例也是这个理论的现实写照。书中更多的精彩内容和思考,推荐大家去阅读原著。

除了《三体》这套书外,很多读者和书迷也自发制作了一些衍生作品,如视频剪辑、短片、漫画、角色歌等,大家也可以去关注一下。另外,我也向大家推荐一下刘慈欣的其它佳作,包括《带上她的眼睛》《乡村教师》《流浪地球》等,都写的非常好,相信大家会很有收获。最后,我想用两段话作为结束,第一段话我引用了大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也是他的墓志铭: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愈加强烈,这就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和心中崇拜的道德。第二句话是我对康德这段话的理解,同时也是本人阅读《三体》这套书的心得的最后总结:我们有幸生存于自然怀抱里,我们追求真理;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群体里,我们珍重彼此。

伍时骏:我觉得《三体》丛书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读,或者说可以有三种读法:
第一种是自然科学的读法。本书涉及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平均两三页就会弹出一个科学概念、科学术语或者科学知识,还有大量科学发展中的历史事件,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大大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也让我们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这些科幻概念从基础的科学理论推导出来,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有作者的大胆想象和推理,让我们脑洞大开,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比如多维世界的想象,比如量子纠缠的应用,比如计算机的原理,还有三体问题无解的数学谜题,更有锁死微观世界就封锁死了人类科技的大胆推理。

第二种是社会科学的读法。作者从宏大的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文明的演化,想象了不同文明的冲突,设想了在危机状态下人类的社会组织,设想了在危机到来时人类群体的各种不同表现,还有超越时代的爱情、道义、谋杀等人类社会的爱恨情仇,特别是在外部威胁到来时三体组织的拯救派、降临派、幸存派等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斗争,无不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在小说中的折射,我们的现实世界也许就是作者描绘的宏大多维世界在我们三维世界的投影。作者提出的宇宙社会学的公理:一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是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以及“宇宙中有道德吗”的疑问,更是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第三种读法是哲学读法。读完书后我们一定会想,我们人类文明来自哪里?将向何方去?宇宙会归零吗?我们的太阳系和地球才存在46亿年,而整个宇宙有137亿年的历史,我们的地球和人类文明也许已经是“二手”的,就跟三体人能脱水保存一样,我们的基因也许存在于柯依伯带或奥尔特星云中,已经是第二轮甚至第三、第四轮文明。读完书后我们也许会想,被称为“上帝粒子”的量子纠缠现象的发现,是否让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也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别了?我们掌握的科学在一定条件下是真理,但在另外一种时空下,它还遵循这种规律吗?我们是否是上帝脑子中的幻象?其他文明在哪里,在我们周围吗?或者我们只是多维世界创造的三维世界玩物。

除了这三种读法之外,也许有些读者会从本书的文学性、人物的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每个人眼中的《三体》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青少年更关注自然科学,中青年人更关注社会科学,而中老年人可能更多地思考哲学问题。科幻小说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用故事的方式展示出来,让人觉得有趣,也让人增添了科学素养,吸引人主动进行学习,因此,科幻小说适合青少年阅读。当年哥白尼的《日心说》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开启了现代科技文明的序幕。所以,让更多的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科学,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说不定其中会产生对人类科技和文明有重大影响的人。这也是我们阅读《三体》丛书的另外一层意义吧。
 
余翔龙:我出于兴趣看科幻书,我觉得王老师的观点非常好,他先告诉我们对于宇宙我们人类是很渺小的,再引入对科学的幻想和好奇。我还读了其它科幻小说,比如《隐形人》和《海底两万里》,我觉得《三体》这本书格局非常大,比如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不相信有外星人存在,但现在我相信了。人类的存在不是必然的,可能是偶然,可能不小心地毁灭掉了,所以人类需要居安思危。

龙益得:我考虑了两个问题。外国的作品都是看未来的,中国的作品是往后看。第二个是中国的名著都是描述农业文明,外国的名著《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等都是描述海洋文明。现在看到《三体》的出现,我感到非常开心,《三体》里面有个理论是量子纠缠,我们中国科学家已经实现了。《三体》很多东西都不能忽视,它可以引导人类向前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可以看看,看不懂也可以有无穷的幻想。

冀成:我不懂科幻小说。看了《三体》的第一印象,是幸好我没买。看了第二遍的时候我有个想法,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买一本,因为可以启发孩子探讨未来的思维。我认为科幻小说就应该起这样的作用。原子弹也是从科幻小说里产生的。人类的很多科技都是来自幻想。如何评价这本书呢?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大意是面对浩瀚的宇宙,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一丝的不安、一丝的幻想、一点好奇,正是因为这些不安、幻想和好奇推动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学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描绘未来的痕迹,给自己的心灵一点安慰。

科幻小说是基于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加上自己的幻想对未来做出了自己的描述,突破了科学理论的界限,脱离了社会的限制,刘慈欣的小说起到了这个作用。但为什么难读呢?我认为科幻小说应该用四个方面来检验,第一是科学性是不是足够前沿,走到科学的最前端,这本书两页一个概念,是非常超前的,不是理科的不是对科学感兴趣的人这首先是个难点。但我觉得这些理论也有落后的地方,它写的这本书都囊括了20世纪的科学,但21世纪新的理论没有包括。第二个是幻想性,就是它在科学基础上能不能够突破科学逻辑去引出新的观点,王老师也说他提出了很多奇异的超出人类想象的观点,我看到了。第三是现实性,任何幻想如果脱离了现实,人读起来也很难,你必须结合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三点应该是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最有力的支持。但是科幻小说还是一本小说,它应该要符合经典小说的特性,就是艺术性。我们看到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很大,跳跃性很大。这是它难读的地方。没有主要人物和场景贯穿,它的难点我认为就是艺术性不够。

沈玉田:我只看了《三体》的第一部,我看了另外一部《时间移民》,看了之后觉得很震撼,其实这些科幻小说很多基于物理学的知识方面来的,从学生的角度来想,学校学习的物理是很乏味的,我觉得看这些科幻小说最大的启发是对科学的向往和热爱,这个书特别适合给高中生看。

陈有志:我是机电系的。大家知道学机电是很枯燥无味的,但是我们需要想象,如何从电路中想象出原理。想象力非常重要,看了《三体》后我觉得太震撼了,适合高中生。科技是决定自己安全的必备条件。



德胜读书会第二十九期
《等一朵花开》
时间:2017年3月1日 19:30-21:00
地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林帝浣

用很多的耐心和微笑,去等一朵花开放,有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意义。
平日的一些水墨画、书法作品和一些零碎杂感文字结集而成,记录下琐碎生活中的无限乐趣:谈各地美食、品茶之趣,赏宋词,感受书法之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从中体悟人生的兴致与禅意。

林帝浣,广东湛江人,中山大学教师、人文旅行摄影师、畅销书作家、画家。著有《我想给你拍张照》、《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中国最值得拍摄的50个绝美小镇》、《遇见新疆》、《广州经典游》等。

文字整理:ICE
现场摄影:杨昆
本期小编:Crystal


上一条:第二十七期 《话说三字经》

下一条:花开的声音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