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孔子大历史》

《孔子大历史》

加入时间:2019-06-28 12:28    访问量:3951    信息来源:


责任者:李硕著
索书号:B222.2/226

相声大师马三立说过一段名为《吃元宵》的相声,把孔子这位“至圣先师”描绘成一个带着弟子混吃混喝的穷光蛋。这个段子本身虽然荒诞不经,纯粹是为插科打诨,却也反映出孔子形象在民间的一种畸变。

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形象总是随着各个朝代的经学家和现实政治需要而不断变形,乃至失真。因此,梁启超才会总结说,孔子渐渐地变为董仲舒、何休,变为马融、郑玄,变为韩愈、欧阳修,变为程颐、朱熹,变为陆九渊、王守仁,变为顾炎武、戴震。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孔子那样担当起华夏文化的象征符号。但孔子的历史愈是层累地造成,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就会愈加模糊。

多年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曾在《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一文中说过,中国虽然拥有海量关于孔子学说和思想的文章,却没有一部现代人写的有分量的《孔子传》。“因而我们的讨论,凡牵涉到孔子的生平事迹,便往往陷入模糊影响之谈。倘要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却不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他个人的道路,他说话的环境,那就不可能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也就难于写出信史。”

如今,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李硕所著的《孔子大历史》,或许可以弥补朱维铮先生多年前的遗憾。此书是李硕在2010年出版的《贵族的黄昏:孔子和他的时代》基础上扩写而成的孔子传记,篇幅增加了一倍多,虽然采用通俗语言写作,但绝对不乏新见,很多地方甚至可以颠覆对孔子的常规认知。

为孔子立传,必然先要理解孔子身处的那个时代。春秋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贵族政治时代。李硕将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政治形态称为“寡头共和”,意思是由少数家族维持的世袭统治。在李硕看来,周人灭商是华夏文明的重大转捩点。孔子之前的商代仍处于蒙昧和封闭状态,尤其体现在血腥人祭和严格的族内婚姻上。

西周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封邦建国”(“封建”一词的本义),分封诸侯国与原住民方国并立,在上层实行通婚,“建立和维系起一个有相似文化认同的中原统治阶层,这算是古典华夏政治文化的起源”。不过,周文明的局限在于贵族世袭统治使整个社会几乎丧失了流动性。当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列国间的势力平衡就会被打破。

春秋政治真正的主人公是像齐桓公、晋文公这样叱咤风云的诸侯国君。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权力被彻底架空,世袭贵族丧失活力,寡头政治难以为继,所以孔子哀叹“礼崩乐坏”,希望国君重建权威。

“借孔子来看春秋”,是李硕写作本书的出发点,他没有单纯地依照史料记叙孔子的一生,而是将孔子这个最普通的贵族(“士”)放在春秋寡头政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由此,很多难解的史料得以重获新的解释。

首先是孔子的身世之谜。《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其中的“野合”该作何解,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极大的阐释空间。例如,多位中国学者将“野合”与先秦时代流行的高禖(管理婚姻、生育之神)祭祀民俗联系在一起。又如,日本汉学家白川静认为孔子很可能就是一位无名巫女的私生子……总之,关于孔子的出身,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李硕排除了现代人容易从字面上理解的“野外交合”之意,肯定“野合”指的是非婚的男女关系,也就是说,孔子父母谈的是跨阶级恋爱,不能明媒正娶。

孔子的父亲孔纥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内战到鲁国定居,当时的贵族身份在国家间都是承认的,所以孔家在鲁国也算是一支人丁不太兴旺的贵族。而孔子之母颜氏女则出身鲁国当地的农家,由于孔纥在孔子出生前就去世了,碍于阶级鸿沟,孔子自幼只能跟随母亲在贫穷的外婆家成长。直到孔子15岁时母亲去世,他才借父母合葬之机,认祖归宗,合法地获得了孔家的贵族身份。

成为贵族后,孔子并没有嫌弃母亲家的那些穷亲戚,反而一生都在试图帮助颜氏亲戚们改善生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颜回父子。《论语》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的著名称赞。

当然,李硕对孔子身世的叙述也只是他自己根据现存史料的一种推断,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但他能够自圆其说,且符合春秋时代的历史逻辑,就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观点。众所周知,上古史材料极其有限,故而学者在研究中发挥一定的联想往往也是重构历史现场的必要手段。

类似的例子还有李硕关于孔子与阳虎是同父异母关系的推论。阳虎是鲁国掌握实权的“三桓”家族之一的季孙氏的家臣,也是孔子的冤家对手。“子畏于匡”的典故,讲的就是孔子在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被误认为阳虎而受到匡人围困。孔子与阳虎拥有血缘关系的猜想貌似大胆,但经过李硕的解释后又不会感到太过突兀,这或许就是合理推论与民科臆想的区别。

除了把孔子置于春秋贵族政治背景下论述外,《孔子大历史》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对周代的姓氏、称谓、礼仪、教育、战争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科普,使得本书也可以被当成一部生动的周代社会生活史来读。

清代考据学家信奉“治经如剥笋”,而想要还原孔子的真实生命史,也唯有剥去包裹在他身上两千多年的重重“笋壳”,才能够接近本相。李硕剥出的“笋肉”未必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他至少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和那个短暂的贵族时代。

上一条:《从一到无穷大》

下一条:《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