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每期回顾 >德胜读书会 | 重温·对教育的学习、理解和实践 (上)

德胜读书会 | 重温·对教育的学习、理解和实践 (上)

加入时间:2019-02-14 15:48    访问量:6511    信息来源: 解读


对教育的学习、理解和实践

——从容桂到佛山、复旦、康奈尔


 德胜读书会第 68期 


时间:2019年1月16日 19:30时-21:30时

地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嘉宾:冀成·冀一宽

主持:王钦灿



王钦灿:今晚我们的主题与教育有关——我们对教育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嘉宾是冀成老师跟他的孩子冀一宽。冀成老师是我们读书会的老朋友,曾分享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冀成老师曾经在高校和企业工作过,在河南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做过总经理,后来到顺德,在广东科龙集团做空调营销副总,可以说是顺德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冀成老师现在是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本来应该请他来讲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请来讲教育方面的话题呢?因为冀成老师有很科学的教育理念,有丰硕的成果。刚好他孩子也回来了,这个时间有空,于是就有了今天晚上的这次活动。



冀成:非常高兴今天又来到德胜读书会。其实今天我们来,原本是想当听众的。上个月儿子回来过圣诞假期,回到家倒头睡了一个晚上,醒来第一句话是,我们去吃早茶吧?看来是顺德的美食把他从万里之外给吸引了回来。第二句话他问,德胜读书会还办不办,我想去听听。除了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看来我们德胜读书会和我们顺德的美食一样,对远方的游子有这样大的吸引力。所以我给王老师发了个微信,问近期有无德胜读书会?王老师说这个月没有,一月份会有。儿子说19号就要回去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听到,似乎有些失望。上个星期,王老师突然给我发微信,问能不能请你和一宽来德胜读书会谈谈教育?我说我们是想听读书会,怎么突然有了这个动议呢?王老师说前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位朋友给他推荐了一个关于小孩教育成长的博客链接,打开一看,说这好像是你们家的事情。我看看,确实是他妈妈写的博客。这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他妈妈参加了一个全国中学生家长群,希望向比我们高几届的学生家长学习备战高考的经验。这个群有个要求,每个家长每个月必须写两篇关于孩子学习成长的博客与大家分享、交流,就这样坚持写了几年。王老师说来德胜读书会分享一下吧,我们想听。于是,今天我们便由听众变成了分享嘉宾。



其实,关于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是专家。我们一出生就都是受教育者,成家以后又都成为了教育者,我们每个人对教育都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教育不同的理解会导致我们对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这些教育结果无所谓好坏,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多样化的必然产物。正是我们每个人对教育不同的理解,才有了今天千姿百态形形色色各种不同的人,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今天在座的每一位朋友都是教育专家,都可以来分享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另外,我看到龙老师、叶老师也来了,他们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专家,应该比我们更有资格来谈教育。今天更多的是谈谈我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一些教训,开个头,然后请在座的朋友一起来分享讨论。



我记得,他妈妈和朋友一谈起孩子教育方面的话题,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从头再来,如果再有一个孩子,我应该在孩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让他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吃得更好,长得更高、更壮。大家可能注意到了,站在一起儿子好像比我低一点,这成了他妈妈和他心中的遗憾,以至于我们合影,儿子有时会踮起脚超过我。又比如,他现在学经济,经济学一门对数学要求很高的应用学科。但是高中我们选择的是文科,数学相对要求较低,到了大学就感到了压力,到了研究生阶段也会感到压力。他这一届复旦经济学的毕业生,有两位同学被哈佛、斯坦福直接录取为经济学博士,他们之所以能够直接被录取为世界TOP10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奥数训练,曾经获得过全国奥数金牌,数学功底很深。我们讨论,要是知道后来学经济学,是不是应该从小学就进行奥数训练?但是奥数训练会花很多时间,就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也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广博的知识和哲学思辨能力,我们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不对,如果从头再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我们到现在还知道答案。


记得,人大附中校长王金战写过一本书叫《学习哪有那么难》。他说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其实并不难。他讲的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还应该有理念方面的问题。我们看到周围一些学习好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好像也并不费事,孩子轻轻松松就可以上好的学校,而有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整天烦恼争吵,孩子的学习就是提高不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我的孩子没有别的孩子聪明,上天没有给我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无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还是教育生物学、教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都表明,在孩子出生时,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很小的,他们之间的差异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但是为什么后来会有那样大的差异呢?


我们认为,首先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我们先看两个最基本的教育观点。第一个,好孩子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我想问问我们在座的朋友,认为是好孩子是天生的请举手,好像没有一个。认为是后天培养的请举手,很多。看来认为是后天培养的朋友较多。


记得,龙老师曾经在德胜读书会跟大家分享过洛克的《教育漫话》。洛克在书的第一段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平常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我们幼小的时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几乎察觉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洛克是位经验主义哲学家,他的著名的理论是: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我们怎么在上面画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为小孩完全是家长塑造的结果。这句话说的有些绝对,后来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比如说,卢梭在《爱弥儿》针对洛克的《教育漫话》,第一句话就是大自然造就之物都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其实,现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的成长是由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一个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另一个是后天的教育因素。现代认知神经生物学家通过低能量无损伤的CT对人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人的大脑刚生下来有1000亿个神经元,这1000亿个神经元上有许多神经突触,就像我们葡萄藤上的那些小小触须,它们一旦碰到一起,就会连接成一个通道。无数神经元突触的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的记忆、观念、心智模式、习惯和个性。


扫描发现刚出生的婴幼儿脑神经的网络突触很多,它们之间有很多连接。因为遗传的原因,每一个孩子出生的家庭不同,他刚出生的脑神经连接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祖辈在不同的生活中积累经验教训差异会通过遗传表现出来。但是刚出生时的这些神经网络连接是非常微弱的,它们仅仅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就是我们说的发展潜能。人的这些潜能能否得到开发,要看出生以后,环境如何与它互动。从婴儿出生那一刻开始,外部环境与他的每一次互动都会对他大脑中那些微弱的神经连接造成一次改变。相同的或相似的神经刺激会沿着相同或相似的神经连接传递生物电流和化学物质,使这条神经连接变得越来越粗,而其他不用的神经连接就会慢慢萎缩断开。有人用刚出生的小猫做过实验,把刚出生小猫的一只眼缝合,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被缝合眼睛刚出生时的神经网络基本消失了,而另一只眼睛的神经网络则变得比正常小猫的眼睛更粗大。这就是生物进化上讲的用进废退原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教育的结果。孩子出生后,先天遗传已经成为了确定的因素,而后天教育则成了塑造孩子最大的可变因素。如果家长持有“好孩子是天生”的观念,他基本上就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职责,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教育结果心怀抱怨,而持有“好孩子都是后天培养的”观念的家长,他知道我虽然不能改变遗传的因素,但是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他塑造的更好,会学习教育理论,尝试各种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有人做过统计。凡是小孩学习比较好的家长,大都持有好孩子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学习不太好的孩子的家长大都持有“好孩子是天生”的观念。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这是和现代神经科学发展的研究成果相一致的经验性结论。一般而言,从孩子出生到三至七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脑神网络形成最为关键的时间。加德纳认为人有多种智能,但有些智能,比如运动智能,小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训练,大了就会显得笨拙。对于男孩子来讲,小的时候很少打球参加体育活动,长大后在运动技能方面他就会显得有些笨拙,即使刻意训练希望弥补也会很难。对于女孩子来讲,为什么很多家长让她从小就进行型体训练、学习舞蹈、音乐,因为大了以后再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就显得迟了一些。但是,如果男孩子过度贪玩,他就可能变成一个野孩子。如果女孩子过度进行文艺方面的训练,长大以后她也可能表现出过于强烈文艺气质。这是一个多种智能全面发展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素质教育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编程。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要给他怎样的教育,从我们打算孕育孩子那一刻开始,就要对自己的情绪、心态和言行进行管理,因为我们此后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孩子心智要素和心智模式的编程。这种教育不仅仅是指在教室、在书桌上的那些有意识的教育,而是指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与他的每一次微小的互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的流露出的感情、情绪、言行都在改变着孩子的脑神经连接,塑造着孩子的未来。


第二个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是以学校为主还是家庭为主?”的问题。为什么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研究生,好的学校都要挑选好的学生呢?包括清华北大哈佛,他们也要挑最优秀的学生。如果学校教育是主导因素,那么进入一所好的学校的学生,在经过了几年标准化的统一教育之后,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是顶呱呱的人才,为什么那些名校还要挤破脑袋在全区、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去抢生源?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当了50年的老师,其中30年当校长,他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家庭走访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供养着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朵。学校的教育结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学校教育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家长首先需要接受良好的家长教育。


以上两个思想观念,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想要给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我们认为,人是思想观念的动物,人的思想观念、信念影响着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态度、情绪、情感和行为。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情绪、情感和行为塑造了我们的孩子。所以,苏格拉底对人类有两个提示:第一是要认识你自己,第二是要审视你的生活。那么认识什么?审视什么?其实就是审视我们头脑中从小到大,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进入我们大脑的那些比较混乱、模糊、甚至是冲突和矛盾的思想观念。正是这些思想观念影响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行为,最后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生命旅程。所以我们觉得教育首先从认识和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念开始。


下面,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实践的。


我们在作为父母之前读过一些教育方面的书,其中这四本对我们影响较大。第一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第二个是卢梭的《爱弥儿》,他讲人的成长要有三种教育,第一种是自然的教育,其实讲的就是身体的锻炼。人是一个有思想的动物,我们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让他和大自然充分的互动,让他的感官和身体器官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得到充分刺激和锻炼;然后才是人的教育,就是在健全的身体生理发育基础上,我们要把人类几万年积累的文化成果传递给他,使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文化的人,一个继承了人类几万年文化智慧的人,而不用像动物那样,每一代都要从茹毛饮血的亲身体验去积累生活的智慧,使他一下子就可以跨越人类几万年进化所走过的曲折。第三种教育是事物的教育,或者叫社会的教育。他走向社会,他遇到的事情会对他教育,其实这也可以叫做自我教育。走向社会以后,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都会退场,唯有自我教育才能使他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一个能够获得终身幸福的自我实现的人。


卢梭认为这三种教育应该一致,人的成长才会健康,他的一生才会幸福。如果这三种教育发生冲突和矛盾,孩子就会产生问题。比如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中国中小学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区别的报道,好像在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小学幼儿园绝对不允许孩子学一些抽象的东西,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接受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是人类几万年生物进化所形成的成长规律,是最基本的,是最不容易改变的。所以我们后两种教育一定要以第一种教育为基础,与它相一致。


第三本书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我们刚才讲洛克认为人就是一张白纸,教育者给他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而皮亚杰通过对他三个孩子的观察,认为小孩子生下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生下来是带有遗传编码的。他早期的教育,形成了他对事物的早期的认识和心智结构,他今后学习的每一步都是从已知的经验出发,对未知进行理解,然后再把未知的经验反馈回来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才能理解新的东西。为什么教同样的内容,有的小孩学的快,有的小孩学的慢,是因为他两个的基础不同。如果我们不顾孩子的基础,指责他说为什么你们同学都能学会,你就学不会呢?其实这很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候要了解他究竟在哪里有问题?我们要找到这个问题点,帮他补上来,他的学习障碍才能克服。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给人补习,他遇到每一个学习上有问题的孩子,总是要一直给他谈,一直给他测试,直到找到他的知识漏洞,把这个漏洞补上来,孩子的学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如果我们不去找到根,就指责孩子,或盲目的灌输,孩子就会越学越没有信心。


第四本书是《发展心理学》。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读一本《发展心理学》对我们理解孩子的教育,理解孩子的问题和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先谈谈孩子小学时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第一个是起跑线问题,一提起教育,大家都会提到起跑线。我们家小孩,你可以说让他输在了起跑线,也可以说我们为了让他赢在起跑线,我们作弊了。孩子小学时我们住在康富花园,小区内就有一所容桂小学。住在那里的有一多半是科龙的子弟,都是从小一起上幼儿园,有的比他小几个月,有的比他大两个月,大家都比他早一年上小学。这是因为我们觉他长的个子小,那时经常生病,而且不会跟别人打架。我觉得男孩子不会和人打架这样上学会吃亏。所以让他回老家练了一年武术,回来后一个人能够打五六个孩子,身体也长高了许多,所以进小学后,基本上不用管他,他自然就跑在了前面。我们觉得,让孩子跑在前面很重要。因为小孩子也和大人一样有五种需求,也有被尊重的需求。记得读过三本关于日本的学霸,韩国的学霸,中国的学霸的书。这三个学霸都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他没有尝过当第一的滋味。如果他当过第一名,他就永远不能接受第二个名。因为他当了第一名以后到学校,老师宠他,同学崇拜他。你想想他能不努力吗?



一个老师通常要教育50个学生,他能管了那么多吗?一般来讲,老师管最好的学生和最调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基本是被忽略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成长好,争取到老师、学校更多的教育资源,就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帮助他找到问题,让他跑到班上的第一名、年级的第一名,以后,你就不用管了,就省事了。所以我们让他迟上学一年也是这种想法。



人的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人的需求,我们的需求是多样的,要想培养好孩子,就要对孩子的需求进行管理。我们都知道要训练动物,只有饿饿它,让它饿到极点,然后给它点食物,它就会按我们的要求去做。


你把它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它也就失去努力的动力。所以教育专家认为,你要爱孩子,就不要给他太多的满足。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家境好娇生惯养的孩子一般学习不会太好,因为他都满足了,他不需要努力。所以教育专家的建议是,除了满足孩子最基本的长身体的需求,吃得饱,穿得暖,不要让他的其他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一切要和你期望的最主要的学习目标相结合。学习好,满足他的其他需求。学习不好,除了吃饱穿暖,其他免谈。


其实,对于人生的幸福也是如此。你要想让孩子成长,让孩子幸福,你就不要给他太多,而是投资于他的能力,让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自己的幸福,比你给他东西会更幸福。为什么比尔盖茨、巴菲特不把那么多遗产给他孩子呢?除了遗产税以外,他知道如果把孩子所有欲望一下子都满足了,人就会感到空虚,就没有幸福感了。就像我们登山,如果我们坐缆车,直升飞机直接登上山顶,和我们从山脚一步步爬上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一下子把孩子所有欲望都满足了,实际上也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快乐。



第三个就是形成认真学习的习惯,不要小的时候养成马马虎虎的学习习惯,大了再去改变。人的脑神经是由小的神经突触连接而成的,有路径依赖,一旦小的时候形成了这种习惯要改变会很难,因此从出生的时候就要注意他的学习习惯。


上初中时,因为我们一直持有家庭教育应该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理念,认为初中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至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住校,万一他的成长不如我们所愿,我们会后悔一辈子。所以我们选择了既能走读又能住校的佛山华英中学。



我们也想试试住校究竟好不好,所以第一个学期他住校。住校刚开始,他每天会给我们打电话说今天学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但是过了一个月,每天就是一句话,一切正常,拜!周末回家想了解一下学校情况吧,他说我忘了,也不想跟我们交流。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感到了不安:孩子这样下去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子,我们心里越来越没底。后来通过聊天突然发现,他的同学晚上在宿舍传黄色的东西,特别是有一个周末回家,半发现在被窝里拿着学习机看游戏,我们觉得这是不能接受的。这样下去,这孩子就不是我们的孩子了,成了在别的同学相互影响下成长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商定后,在佛山买了房子,妈妈辞去工作,他开始走读,每天晚上开始餐桌课堂,一起讨论今天所学和遇到的学校和社会问题。



我们以为,进入初中,除了要持续关注孩子思想的成长以外,家长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要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初中除了语数英以外,还要学习生物、化学、物理,一共有九门功课。这时候如何分配时间,如何掌握每一门功课的学习方法就很重要。如果初中孩子没有掌握各门功课的学习方法,偏科或者跟不上,那么后面的学习就会困难。这个时期,我们买了一些关于日本的学霸,韩国学霸的书,中国学霸如何学习方面的书,跟着他一起看,用学霸介绍的方法一个个去试,直到最后他找到每门功课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在初中阶段,他基本上稳定在年级的前三名,学习上不用我们操心。


考高中时,他作文跑题没能进入佛山一中的重点班。但是因为有从小学到初中一路领先的自信,他不服输,凭自己的努力很快又跑到了年级前十名。高二文理分科时,他已经决定大学学习经济学,经济学大学招生文理科都可以。我们和他妈妈都是理工科出身,也许学哪一行烦哪一行,觉得做了那么多数学题物理题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似乎没有太多用处,还不如让他多读点书。另外一个考虑就是在决定高考成绩的几门功课中,他的数学和物理的成绩波动性大,考得好的数学能考150分,物理100分。考得不好,数学能考90多分,物理能70分。为什么总成绩波动大?因为数学物理最后两道题都是拔高题,有较大的难度梯度,分值也很高,做出来就是高分,做不出来就是低分。我们觉得这样对高考风险太大。而化学、生物和历史地理只要理解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波动。我们觉得文综可能波动会小一些,于是就选择了文科。



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好的学校都有一套应对高考的学习方法,只要学生跟着走,稳定在年级排名的某个位置,一般就可以预测到他高考时的全省排名,不用我们太多操心。只是在作文学习和数学的应试技巧上,我们自己做了一些工作。高考作文主要是议论文,老师有一套方法,掌握了老师的方法,60分的高考作文题就可以得到40多分的平均分。但是我们在网上看到那段时间有很多关于中国高考作文与英美法德等国家高考作文的比较,许多大学中文老师批判中国的高考作文,说我们的高考作文与英美法德等国家高考作文相比简直就是弱智。广东高考作文阅卷组的专家教授也写了一系列的关于批判中国高考作文的文章,提倡要学会辨证思维。这时我们买到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关于批判中国高中语文教育和高考作文怎样写的书。于是就开始按照辩证思维的方法训练作文。结果,之后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来作为反面典型讲评。


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的是标准化思维方式。但是进入到大学、走向社会后,就需要有一种敢于试错的精神,不怕出错,才能有所突破。所以在高中能够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怕被老师批评,也许是对他这种试错精神的磨练。高考前一天最后一次课,语文老师专门把他叫出来,说语重心长地说,明天考场上你一定要按照我说的方法写出,千万不能按照你的方法写。回到家,他问我们老师这样说,我该怎么办?我们问他,你觉得呢?他说我看报纸,感觉大学老师的意见现在应该占主导地位,我觉得要写辩证思维。我们说这样的话高考有可能会失利。他说,我宁肯重考,我也要坚持这样做。结果这次高考作文出来后,他们班上平常作文一直是范文的几位同学语文都考得不好。他成为了全校语文最高分,这应该是他坚持了辩证思维的结果。但是这两年好像又变回去了,所以大家不要听了我们说,回去就教孩子辩证思维。要看报纸,要盯着高考阅卷组长的意见变化。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高考三门分值150分的重要科目。但是,进入高三高考复习阶段了,他的数学成绩仍然是忽上忽下,起伏波动很大。以这样的状态参加高考,结果的不确定性太大,需要找到问题所在。经过对每一次考试数学试卷的分析和整个考试过程自己心理状态的复盘分析,他找到了自己数学成绩波动的问题所在,那就是性子太急,每次考试总是急着去攻克最后两道大题,这样的心态常常会导致前面会做的一些基本问题做错,而最后的大题并不一定每一次考试都能够做出,这里面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如果能够将会做的题都做对,数学成绩基本上就可以稳定在135分以上,这个成绩对于实现他的高考目标是可以接受的成绩。于是,他制定了一个“顾头不顾尾”的策略,就是平常每一次考试一定要把会做的题都做对,不管最后两道大题。对最后两道大题,能做多少做多少,这样考试时就没有了心理负担,数学成绩也就稳定在135分以上。后来,佛一模总成绩大市第一,数学唯一一个上140分,也是对他坚持这个策略的检验。


关于自主招生的训练,我们在网上看到,有许多家长提前两年就帮助孩子准备自主招生,有的网友的孩子参加自主招生培训班,后来考进了清北复交。我们也曾就需不需要参加自主招生的训练进行讨论。自主招生归根到到底考察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觉得我们坚持了几年的餐桌课堂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他所在的学校也很重视素质教育,他的语文老师,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推荐一批必读书,而且很深。然后,每天上课前十分钟要有几个同学站在讲台,不能拿稿子给大家分享,你读书的感想,你由此联想到的问题,这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下面听听其他朋友的意见。(未完待续)


上一条:岭南生活花之情趣

下一条:德胜读书会 | 重温·对教育的学习、理解和实践 (下)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