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经济 >接受一个发展的中国,是美国最优选择

接受一个发展的中国,是美国最优选择

加入时间:2024-01-16 20:55    访问量:759    信息来源: 南风窗 2023年25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1115日在旧金山会晤,被视为中美关系缓和的重要象征,引发举世瞩目。

  两国元首上一次会晤,是在20221114日,几乎正好是一整年。习近平开门见山地说:“一年来发生了不少事情。世界走出了新冠疫情大流行,但疫情带来的巨大影响还在。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动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干扰,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问题十分突出。”

  这段话具有极强的指向性,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干扰、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问题事实上主要是人为的,是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的贸易战及其背后的遏制战略的结果。但中国人表明态度,都是点到为止,礼仪之邦从不主动让对方当面难堪。我们始终怀抱善意与所有国家打交道,永远立足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习近平主席话语中的善意,拜登总统应该听得懂。

  世界上两个最有影响力国家的元首会晤,机会十分难得,双方外交人员在前面肯定有大量的接触、商议与妥协。正因难得,其成果就应该被双方重视和珍惜。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还记得,一年之前的巴厘岛会晤所达成的共识,事实上并没有对美国发生现实约束。美方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的宣示,以及“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表态,不但没有真正落实,反而在行动上变本加厉。

  “人无信不立”是中国古训,何况一个泱泱大国。假如承诺与行动无关,那么听取承诺便是浪费时间,这一点中国民间其实也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中国人对美国的主流观念必然是,我们永远愿意接触,永远欢迎交流与沟通,但也始终秉持“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真诚但不天真。

  过去几年来,从“脱钩”到“去风险”“小院高墙”,修辞上看似有所收缩,有所后退,但本质上还是敌视与遏制心理在起作用。我们认为,美国与其盟友主动进攻、主动制造问题、不断变换语言形式来延续同一动机的作为,与中国仍时时抱持交流沟通的善意与希望的诚意,是极不相称的。虽说双方文化不同、政治信念不同,难以企求透彻的相互理解,但言行一致是人类社会所有人与人之间、实体与实体之间打交道的基本前提,这一点肯定不难理解。如果美国对旧金山会晤达成的共识是真诚的,那么接下来首先应当表现得言行一致。

  因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之间比较紧密的盟友关系,西方除了美国之外的部分,实际上是美国对华态度的复制者,以及放大者,虽然各有自身利益,但立场上都是被绑架的,有时甚至为了适应立场而牺牲了自身利益。过去几年里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欧洲的表现,都印证了这一点,只是有的更甘心主动地做马前卒,有的则无可奈何地跟随。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表演,而不是真的因为与中国交往中有所损失。恰恰相反,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始终是巨大的机遇。

  现在,澳大利亚、日本已经把握风向,主动释放善意,欧洲的作为深受期待。他们虽然无可奈何地表演,但也深知如果在中美走近中落后一步,后果可能难以承受。坦白说,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假如真的是盟友,就应该为他们着想,让他们不必总是尴尬地表演,有时担心不够卖力,有时又担心用力过猛—这样的盟友活得太累了。

  还有一点美国及其盟友应当清楚,试图让中国放弃发展权、改变发展道路来迁就他们的心意,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2018年至今5年的博弈过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5年的博弈过程,还充分证明了另一点,那就是在中国不改变发展道路的前提下,打压也不能实质性伤害中国。因为历史大势无法阻挡。

  历史会证明,接受一个善意的、开放的、发展的中国,是美国的最优选择。

上一条:一分钟视频就能训练出一位人工智能虚拟主播

下一条:一家匈牙利企业在中国的两次抉择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