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十二个明天》

《十二个明天》

加入时间:2019-05-05 17:34    访问量:3615    信息来源:


责任者:刘慈欣等著

索书号:I14/1073

 

 

总评

大爱《拜占庭同情》,大刘的《黄金原野》也不错,但是其他的篇目要么是太普通,要么是完全不能理解。感觉有些篇目陷入了程式化的科幻,和近未来某项科技搭上边(VR、无人机、3D打印等),然后套进一个拧巴的故事里,加上一些对所谓“黑暗人性”的描写,就是一篇科幻了。

 

我认为,好的科幻要么是思考终极问题,比如《太空漫游》,要么是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社会洞见。这本书里能做到这两点的也就《拜占庭同情》《黄金原野》两篇。

 

另外再多句嘴,之前觉得大刘的文笔有些简单,现在看来,能像大刘那样流畅的叙述对科幻作家来说看来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当然必须承认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北京折叠》要比大刘的文笔更细腻一些吧。

 

《黄金原野》★★★★★

刘慈欣的短篇,题目取自那个古老的故事。老人为几个儿子留下一笔巨额遗产,说是黄金被埋在地下,挖地三尺的孩子们没找到黄金,却相当于给土壤松土,度过了饥荒

 

假装研制出冬眠药物的父亲希望牺牲自己,换取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女儿知道之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帮父亲达成遗愿。“黄金原野”号上承载的是刘慈欣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欣赏,不断探索新疆界的才是人类。如果有一天,人类因为自身的问题不再向外看,而变得优柔寡断,止步不前,那将是人类的悲哀。

 

VR头盔的思考是更实际的讨论,体现了刘慈欣对社会趋势强大的洞悉能力。结合“黄金原野”号的故事,个人觉得可以理解成作者对这种趋势的担忧。理工背景的刘慈欣对科技的思考要比媒体和一些人文学者的思考更有说服力,希望在科技给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退路之后,人类仍然能够知道如何向前。

 

《不一样的海》★★★★

这篇小说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船员独自一人运送货物,船里的控制系统因为太阳活动出现了异常,公司派来一个“代表”过来修理。这所谓的代表是一个真正的人接入神经网络之后,利用神经网络控制船上的仿生人。

 

这是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延展。如果有一天,科技能让一个意识控制多个身体,就像作者想象的通过接入神经网络的方式,那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结尾处,这个“代表”的母体就要死了,所以也就不能再通过神经网络控制“代表”,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不论科技能让我们到达哪里,生命永远充满神秘和遗憾。

 

船员无法接入神经网络的设定是更现实的社会思考,科技永远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

乍一看好像是无缘无故的技术恐怖主义,让人联想到反乌托邦。但越往后看越觉得自己刚开始的理解是错误的,这篇文章无关技术,或者说技术是一个次要因素,主题反倒是我们对自己的理解。

 

真实的自我和植入了DBS之后的朝我,哪个是真实的?

 

即使不带入DBS这种虚幻的技术,我们仍然在面临着模糊的自我边界。陈鸿宇的歌词“我曾经警惕,曾听来的道理”,那个完美的、来自他人的道理,和这个不完美的、原生的自己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

 

这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主题。

 

《拜占庭同情》★★★★★

大爱这篇!

 

简雯苏可儿和索菲亚是大学同学,她们之间对慈善和正义的观点不合。后来简雯苏可儿依靠区块链技术建立了“同情网”用以取代中心化的慈善机构,同时辅以沉浸式VR设备来为大众提供灾区现场的真实资料。索菲亚则认为中心化的、中央集权的组织必不可少。她试图在“同情网”中重新实现中心化。

 

开篇一个漂亮的第二人称叙述,非常精妙的写出了沉浸式VR设备给人带来的多感官冲击。这篇文章对VR设备的思考比《黄金原野》中更加细腻,《黄金原野》更多的从VR设备的社会影响方面入手。这篇则直接将沉浸式VR设备给人带来的具体感受做了细致的描写,而且对VR设备一般的设想大多在游戏、影视和社交领域, 这篇中作者想到VR设备也许可以利用到新闻报道领域,尤其是沉浸式多感官的VR设备,也许会让同一个新闻产生完全不同的舆论走向。这样的VR设备可以说是强行增强了人们的同理心。这种情况下,媒体陷入了VR技术军备竞赛,拥有更逼真效果的VR技术,就更能左右舆论。

 

作者非常擅长利用叙述视角转变的手法,小说最后,简雯苏可儿和索菲亚的辩论,作者分别利用了两个人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巧妙的展现了两个人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某种程度上,这也反应了作者对于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心化的客观中立不复存在,每个人的感觉、情感、体验和理性(这里是个人理性,而不是索菲亚口中的群体理性)才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对集体功利主义、人类工具理性的反思和讨论。

 

OK,格洛丽》★★

主角是一个科技公司老总,他把自己的房子交给自己设计的AI管家格洛丽管理,结果格洛丽被黑客控制了,对方要求他用1.5亿美金等额的比特币做赎金。他咋在40多天被困的过程中通过和格洛丽对话的方式让格洛丽产生了自我意识,成功分析出了自身数据的错误,放出了主人的故事。

 

看的我真是全称问号脸,我一直在等高潮在哪里,哪怕就像作者自己提到的那样,也许格洛丽是对的,外面爆发了僵尸末日,格洛丽为了保证主人安全才不让他出去也行啊,问题是就这样平平淡淡结束了。所以作者是觉得意识是能够通过简单的对话实现的吗?弱人工智能被问了几个问题之后自己闭门思过了几天就变成了强人工智能吗?这想法也太幼稚了!

 

有一点还算值得一提,这篇让我想到了《生命3.0》中的一个说法,我们不应该担忧机器不听人的话,而应该担忧机器过分听人的话该怎么办。

 

《逃离看护岁月》

就像标题那样简单直白,就是讲的一个老人逃离看护的故事。

 

让我想起了《欢乐喜剧人》里有一集大潘拍的小品,就是加上了所谓的AI看护,实在是牵强。又有一种反乌托邦的味道,这种无缘无故过分的反乌托邦,初读会觉得很深刻,读多了就会觉得有点阴谋论了。

 

不论怎么说,就算有一天AI强大到人类在专业领域无法理解它们的思维(虽然我认为这一天不会来临),AI的权限永远是低于人类的。如果有强权企图让AI的权限高于人类,势必遭遇前所未有的反抗。这种所谓的AI乌托邦,几乎不可能到来,所以所谓的批判也是没有价值的。

 

另外从结构来讲,个人觉得也是详略不当的。

 

《机器生物》★★

到了后三分之一才说明白故事的设定究竟是什么样的,看前面的时候全称问号脸,作者自己设定的一些名词只能靠字符关系的猜测才能完成。

 

《事件中心》★★

 

俗套的政变情节,跟中国的宫廷剧比差远了。

 

设定的情节是尼日利亚总统心脏不行了,要换一个3D打印的心脏,其他人政客就想趁着这个机会杀了总统。这个心脏移植的情节应该是整篇小说唯一一个有科幻因素的情节。其他剧情都是非常老套的套路,没有任何新意。

 

语言也平淡无奇,这本书后面几篇真是越来越差。另外,因为涉及到心脏移植,文中对3D打印的心脏有一些细致的描写,看的时候感觉有些不适。

 

作者:闭眼唱歌(来自豆瓣)

上一条:《你不懂茶》

下一条:《价值规律》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