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从传统到现代》

《从传统到现代》

加入时间:2019-05-05 17:03    访问量:3435    信息来源:


责任者:金耀基著

索书号:D668/111

 

真是巧得很,手中一边捧着金耀基先生的《从传统到现代》和《<从传统到现代>补篇》,一边看着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孔子》。影片中,周润发饰演孔子。影片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孔子收留了季平子的家奴漆思弓。在朝堂上,孔子提出废除人殉陋制,而提倡“仁者爱人”的政治理念。朝堂之上,有人反对说,人祭是周礼制度,孔夫子既然提倡周礼,为何要废除?孔子说,人祭是殷商旧制,周朝并不用人祭,大家都是周公后裔,理当遵守周制。

    从废除人祭的角度来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进步的,虽然他的立论基础是周礼。这算是引发我思考与阅读的起点。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所谓古代社会,在历经了很短的近代之后,就直接迈进了现代社会的洪流中。中国这个文明从没有被中断过的国家,他从“传统到现代”的究竟是什么?

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现代化运动是一庄严神圣的运动,它不只忠于中国的过去,更忠于中国的未来,它不只在解救中国历史文化的危亡,更在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推向一更高、更成熟的境地。(1966年台湾繁体字版自序)

    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本并不厚的书中,收录了金先生的四篇文章:第一篇“中国的传统社会”,以现代的行为科学剖析古典中国的价值系统、社会结构与人格形式。第二篇“巨变中的中国”,以巨型的与微型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在西方文化冲击后,所产生的社会的与文化的变迁,亦即为中国转型期社会作一素描。第三篇为 “现代与现代化”,从世界的架构及文化的本质上,论析现代与现代化之意义与内涵。第四篇“中国的现代化”,则在指出中国现代化运动之性格、曲折、及其回顾与前瞻。作者也解释说,这四篇文章不是从上向下写的,而是从后向前,即从当代中国向上追溯,再写到传统中国的。

    在第一篇“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金先生的分析可谓面面俱到、深入浅出。他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归纳总结,而是认真地将各种学说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学者刘小枫先生在《金耀基的“现代化”论及其问题意识》(《二十一世纪》19942月)一文中说:“金耀基教授的学术言述是汉语现代学的先驱性理论建构。在金先生之前,涉及现代现象的汉语学家和文人的话语不胜枚举,但金先生的学术言述自觉地致力于以社会科学之实证知识为工具来建构关于现代现象的理论,即现代化理论。”这让我想起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在这本书中,梁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但金先生认为,梁漱溟始终以一个中国人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因此亦不免不自觉地陷入“中国局限的文化观”。莱特(A. F. Wright)曾说:“由于中国是在相对孤立状态之中,中国在技术、制度、语言和观念上都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自我满足感。在悠久的岁月里,受过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之精粹,不知世上尚有任何方面足以与他们自己的文明相颉颃的其他文明。”(A. F. Wright, On the Uses of Generalizat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巨变中的中国”一篇中,金耀基先生用“再述”的方式重申了雷格斯(F. W. Riggs)的关于转型期社会的三个特征,即“异质性”、“形式主义”和“重叠性”。(F. W. Riggs, The Ecolog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尔后,金先生又通过社会学者冷纳(Daniel Lerner)的“过渡人”这个了解转型期社会的一把钥匙,为我们勾画了中国过渡人的画像。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停,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又极不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的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他对这二者却又是矛盾犹豫、取舍不决的。这种情形,是中国的过渡人陷于一种“交集的压力”下,而扮演“冲突的角色”。有的成为深思苦虑“完善自自我”的追求者;有的则成为“唯利是图”而不受中西两种价值约束的妄人。

    我以前曾经提出,自身作为其中一员的80后,是没有世界观的一代。因为,80后们生在共产主义教育的时期,却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他们(我们)在并不长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恐怕说空前也是并不勉强。而且,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将人们从理想拉回现实,

 

因而,80后必须面对一种真实的社会。实际上,80后也是过渡人的一个代表。金先生认为,中国过渡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认同”的问题,他们的“自我形象”是不稳定的,也不清楚的;他们的“自我认同”则困交于新、旧、中、西之间。……中国过渡人所感到最焦虑的是找不到“真我”,最迷惑的是寻不到“认同”的对象;他们最大的努力是追求一种“综合”,即企图把中国的与西方的两个价值系统中最好的成分,融化为一种“运作的、功能的综合”……我想,80后也是如此,最焦虑的仍然是失去理想后寻找不到真我,而由于徘徊于主义之间,最迷惑的是寻找不到认同的对象,我们最大的努力就是在追求一种综合,在曾经设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高攀不下的房价之间寻找一种综合。

 

回到正题。金耀基先生的第三篇文章“现代与现代化”,可以看作是本书的最后一篇“中国的现代化”的铺垫。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才是整本书的归宿。罗素在《中国的问题》一书中说:“我相信,假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能够自有地吸收其优点,而扬弃其缺点的话,他们一定能从他们自己的传统中获得一生机的成长,一定能产生一种糅合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之业绩。”高全喜也认为,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方面,关键的不是鹦鹉学舌地把西方的现代性思想理论搬运到中国,而是回到人家发育现代政治的优良传统之中,把真正的现代政治的普遍经验学习到手。的确,中国现代化运动,将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废弃中国的事物,以及大量的接受外国事物,但是,金先生认为,中国现代化运动决不是斩绝中华传统的反古运动,也决不是全盘地同化于西方的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决不是中国文化的死亡而是中国文化的“再造”。以此种再造的过程,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的:一是使中国能跻身于世界之林,使古典的中国能够成功地参与到现代世界社会中去,二是使中国古典文化彻底更新,使中国古典文化能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中扮演一重要角色。

 

《从传统到现代》一书,初版于1966年的台湾。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初版了简体版。此次增订版,补充了《<从传统到现代>补篇》。《补篇》中收入了十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国现代化及其相关的议题与问题的讨论与诠释(如传统在现代化中的角色,中国文化的复兴之途径、价值在现代化中之定位等),作者认为这些文章是《从传统到现代》中没有触及或讨论不足者,两本书放在一起,使我们对金耀基先生的中国现代化的观点和看法,有一个较全面与完整的了解。

 

另多说几句,高山兄编辑此书,愈见驾轻就熟。书籍装帧方面,让我耳目一新。书的函套加上两个书脊,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创意和制作都足见一个编辑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本想躺在窗上继续读完岛田庄司的《水晶金字塔》,看来是不太可能了。最后,我想引用金先生在自序中的一段话自勉并期冀与读者诸君共勉:我诚恳地呼吁中国的新知识分子,积极地忠实地参与这个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的现代化,在心态上、精神上,应该成为中国新知识分子的理性的宗教。

上一条:《寂寞猎人》

下一条:《裂》

【返回】【顶部】【关闭】